第一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太子妃她有点怂 > 第160章哭谏
  小九卿中的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御史全部被参, 三司会审一个不落,消息传遍宫城, 朝官们议论纷纷。

  刚好是朝官们轮班点卯的时辰, 宫门前人来人往,年轻官员听说谢太傅捧剑长跪, 不顾上官阻拦, 一窝蜂挤到文华门探听情况。

  内阁一直被司礼监压制,几位阁老滑不溜秋, 甘于为太监所驱使, 他们不满已久, 假如谢太傅能趁着钱兴失势的时候一举将内阁大臣也拉下马,他们可以助谢太傅一臂之力

  仁寿宫、乾清宫早就派出太监劝说谢太傅,谢太傅伏地长哭,坚决不起身。

  往常这个时候就该轮到司礼监出场了, 但是现在钱兴早已被贬去南京, 司礼监中唯有罗云瑾有压制其他秉笔太监的实力, 他刚好被周太后罚去直殿监扫地, 谢太傅弹劾太后,他怎么会出手

  其他秉笔太监相互防备着, 暂时不想惹上谢太傅, 在一边隔岸观火,静待时机。

  混乱中, 内阁大臣里只有徐甫赶去文华门, 劝谢太傅“老先生有什么奏本, 直接递于圣上就是了,圣上必定给老先生一个交代,老先生何必长跪不起”

  谢太傅冷笑了几声。

  嘉平帝是他的学生,他了解嘉平帝,如果他不揭破此事,嘉平帝一定会想方设法为周太后掩盖丑事,唯有昭告天下,才能逼迫嘉平帝为薛家平反。

  徐甫还不知道谢太傅为什么弹劾刑部尚书,道“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也说不定”

  一句话没说完,谢太傅冷冷地道“你自己去问刑部尚书,薛景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反复核查,老夫亲自上门求他秉公办理,不能冤枉了无辜之人,他口口声声说人证物证确凿,绝对没有严刑拷打,满口谎言没有误会,老夫弹劾的就是他”

  徐甫一愣,知道其中一定大有文章,自己不好卷入其中,留下亲随照看谢太傅,匆匆回文渊阁。

  此时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根本没把谢太傅捧剑入宫的事情放在心上,他们还以为谢太傅是因为周家公子当街打死人的事情弹劾他们办事不利。

  这事真的不能怪他们敷衍了事,周家公子是嘉平帝的亲表弟,嘉平帝暗示他们早日结案,他们有什么办法

  而且钱兴当初已经把人证物证都销毁了,现在就算刑部重新抓捕周家公子,也找不出什么有力的人证。

  几人仍旧吃茶闲话,感慨谢太傅年老固执,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嘉平帝厌弃。

  徐甫赶回文渊阁,径直找到刑部尚书“薛景的案子,你还记得多少”

  刑部尚书怔了怔,仔细回想了一下,脸色大变,站了起来“得派人拦住谢太傅”

  另外几位阁老对望了一眼,不动声色。

  刑部尚书叹了口气,叫上自己的亲随,起身往文华门的方向去了。

  众人面面相觑。

  郑茂向来不关己事不张口,钱兴势大的时候,他和钱兴沆瀣一气,钱兴降职,他明哲保身,更不会轻易出头,从刑部尚书的反应来看,薛景的案子确实有蹊跷,这时候贸然插手不是明智之举。

  他淡淡地道“若是为周家之事,圣上自有定论。”

  谢太傅真是太顽固了,周太后怎么可能坐视刑部捉拿她的娘家侄子

  其他几位阁老附和了几句,一边继续云淡风轻地吃茶,一边不停派出亲随去打听到底出了什么事。

  徐甫心里一动,回到自己的值房,打发自己的亲随去东宫书阁。

  不一会儿,亲随折返,小声道“阁老,殿下只说了四个字,静观其变。”

  徐甫皱眉皇太子也不想管这事

  亲随道“阁老,仁寿宫的老太后蛮横偏执,不是肯忍让之人,谢太傅更是油盐不进,殿下确实不宜沾上这事。”

  一旦沾上,不好脱身。

  徐甫沉吟片刻,摇摇头“也罢,那就静观其变罢。”

  反正也不是有文官第一次在文华门前长跪不起,说起来,当年几百名文武官员哭谏就是被周太后逼出来的,这一次起因又是周太后。

  徐甫还在感慨,值房外忽然传来一片嘈杂声,年轻官员纷纷冲出自己的值房,涌到长廊外。

  侍郎匆匆穿过庭院,拔步上了石阶,站在门外,匆匆拱手致意,道“阁老,礼部那边乱起来了”

  徐甫眉头紧皱“出了什么事”

  侍郎快步走进值房,小声回答“下官也不是很清楚,下官只知道谢太傅和礼部一个侍郎说了几句什么,侍郎回到礼部,不一会儿礼部官员群情义愤,全都去文华门了。”

  话音刚落,一名文书跑进长廊,上气不接下气地道“阁老,谢太傅长跪不起,仁寿宫的掌事太监封太后口谕,大骂谢太傅倚老卖老、威逼圣上,强行命锦衣卫带走谢太傅,路过的官员不服气,和锦衣卫缇骑推搡了几下,那些缇骑居然动手伤人”

  徐甫眉头拧得更紧这时候应该先安抚谢太傅才对,锦衣卫缇骑竟然敢当着官员的面伤人官员平时最恨那帮太监鹰爪,他们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等等,锦衣卫缇骑不是罗云瑾的人吗他怎么会帮周太后

  徐甫心底生寒。

  难不成罗云瑾是故意的事情不宜闹大,他偏偏在这个时候让锦衣卫抓人,激怒年轻官员他就是要把事情闹大

  徐甫立刻站起身,出了值房。

  又有亲随赶过来通禀“阁老,锦衣卫打伤了人,还抓了几个翰林院的侍读,文华门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纠察御史劝他们离开,他们执意要留下。”

  徐甫一个头两个大。

  本以为只是一个泥古不化的谢太傅的周太后、外戚之间的纷争,怎么牵扯的人越来越多

  等徐甫再次赶到文华门的时候,发现门前黑压压一片,几十个六部六科官员跪在谢太傅身后,任凭纠察御史、内宫近侍、司礼监太监在一旁催促威胁,他们一言不发,不为所动。

  徐甫怒道“胡闹”

  上次文官因为礼仪之争哭谏,虽然逼得周太后和嘉平帝妥协,但是到底还是让嘉平帝对文官有了忌惮之心,导致君臣疏远。哭谏的大臣固然刚直清正,可歌可泣,可是他们置君王于何地置朝廷法度为何地哭谏是逼不得已之下的下下之策,岂能一遇到不满就行此胁迫君王之举

  如果嘉平帝是个心胸宽广的帝王也就罢了,偏偏嘉平帝不是,他最厌恶群臣拿伦理纲常的大道理逼迫他、训诫他。

  徐甫又怒又气又无可奈何,身后一阵脚步响声,他回头,礼部尚书迎面走了过来,看到他,匆匆朝他致意。

  “这下麻烦了”礼部尚书双眉紧锁,“徐老先生可听说了”

  徐甫问“听说什么”

  礼部尚书看一眼文华门前跪了一地的官员,摇头叹息“上次群臣哭谏,为的是先太后和先帝合葬的事,这次哭谏,还是为了这事。”

  徐甫一怔“不是为了周家的事”

  礼部尚书摇摇头“周家的事只是起因罢了,谢太傅一直在追查周家公子打死人的证据,无意间发现了另一件事当年先帝留下遗愿,等先太后百年,帝后合葬,老太后坚决不答应,群臣哭谏,太后只能妥协”

  徐甫知道这事,当时他官阶不高,轮不到他领头上疏,不过他也曾声援过那些敢于在文华门前伏地痛哭的文武官员。

  礼部尚书顿了一下,嗤笑一声,接着道“谁能想到太后表面上妥协,其实根本不甘心,她居然收买了营造陵墓的官员,派近侍做了手脚,先太后未能和先帝合葬。”

  徐甫浑身僵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礼部尚书啧啧了几声“这事若是其他人发现了,也没什么,偏偏谢太傅不怕事,捧着奏疏就来弹劾太后了,奏疏送到乾清宫,刚才不知道从那里流出几本副本,现在各部都知道了”

  徐甫毛骨悚然。

  直接送抵嘉平帝案头的奏本,谁敢抄写副本副本又是怎么传出来的

  礼部尚书长叹一口气“我们礼部不想掺和这事,现在太后动了陵墓,不掺和也得掺和了。”

  说完,捋须轻叹几声,拔步走开。

  礼部其他官员连忙跟上他,一边走一边低声议论。

  徐甫站在原地,目送他们一行人走远。

  此刻,他已经没时间感慨周太后的蛮横了,他心中只有一个疑问擅动陵墓的事,嘉平帝知不知情

  谢太傅的奏疏很快传遍六科廊房,一片哗然。

  赶往文华门的官员越来越多,当年他们哭谏才换来嘉平帝和周太后的妥协,没想到周太后表面上答应让钱太后和先帝合葬,背地里却派人封了钱太后的墓穴,导致钱太后的墓穴和先帝的不能相通。

  堂堂太后,行此小人之举,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消息已经泄露,嘉平帝这边不能再继续装聋作哑了,一边下旨召见内阁大臣,一边派人到东宫宣朱瑄去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