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荣华记 > 第171章 第171章
  苏妙真见乾元帝如此偏心珉王,早是气得吐血。珉王那边得了旨意,立时也让内官传话过来,里头言辞诚恳地要给苏观河赔礼道歉,但他不但没说会择日登门拜访,反而说让苏观河痊愈后自行前往荆州,珉王在王府恭候大驾,设宴招待。

  哪有让苦主上门求个道歉的道理?苏家三口人当即都面如土色。苏妙真更恨不能把那阴阳怪气说话的内官给直接赶出抚台衙门,好在她还有几分理智,只是让人在上茶时加了一点点小料,更没让人给这内官任何茶银,就打发那内官离开。

  她这理智,也源于苏问弦顾长清在先抵达的信件中都告诉过她,乾元帝轻易不会惩处珉王——以至于让苏妙真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过分失望。同时他二人也模糊带过,说会给在此事上奔走一二,最终给苏观河被殴之事讨个说法。

  苏妙真想到此处,就稍觉安慰。她前世今生所见男子中,苏问弦顾长清都算顶尖得有能耐,既然能说在里面做点文章,想来就真的有法子。但只怕顾长清那边,他在苏州忙于应对宁臻睿,未必挪得开手。

  但次日吴王府也送来了信件,是文婉玉告诉她道,宁臻睿抵达吴郡后并没有往吴王府落脚,而是干脆天天杵在织造局里盘查苏州织造的历年岁贡。同时还把知府同知等人叫去一一细问,他更也没忘记葛成钱大等织工,常常在夜半三更提审,满城的官员不得不跟着摸黑起身,各个敢怒不敢言。

  尤其说这七皇子脾气躁,一发起火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宁祯扬也被他气了两次。至于顾长清,同样也被他当着众官的面骂了一通,好在顾长清涵养不错,又足够淡定,直接把钞关上的三本账撂了出来,就以运河清淤、钞关查料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待在城外。

  苏妙真听说顾长清游刃有余地打发掉宁臻睿,大感放心,觉得既如此,顾长清也能有时间精力去运作联络言官御史什么的,弹劾珉王。

  事态也的确如她所想,顾长清果然早用了顾家的人脉,联系了江南的文人官员。顾家是江南清流,出了许多大儒文人,江南名士的大半都与顾家往来,更别说顾老太爷和顾长清之父不仅都在顺天应天两地国子监开课授业过,还都充任过春秋两闱的主考官,正可谓是门生无数。

  故而除了众言官御史,江南出身的许多官员也都激忿填膺地上陈奏折,认为藩王殴打朝廷命官一事有辱斯文,有辱朝纲。雪花般多的奏章递送进内廷,痛陈藩王势大欺压地方官员的害处,要求乾元帝从重处置……

  火伞当空,天际无半片云翳。

  宁禄目送着宁臻睿在一干奴仆婢女的簇拥下出了吴王府,这才扭头看向立在阶下的宁祯扬,向前几步悄声道:“七殿下把织造局的亏空查得差不多了,那几个织工也都见了五六遍……就剩下查勘钞关上的船料税盈余额——可惜那高织造死活没供出来五皇子那边,倒看不出来高织造还挺忠心?”

  宁祯扬面无表情道:“不是他忠心,是有人抬了一手,不想让宁臻睿深挖此案,否则十八那天,怎么会有僧人进到府衙?”言毕,他转身往后宅而去,宁禄赶紧跟上,摸了摸脑袋,半晌才迟疑道:“是顾大人?但顾大人当年查仓时,不是已经得罪五殿下了么?那这事儿——”

  宁祯扬顿住脚步:“顾长清抬手,多半是想尽早结案,避免宁臻睿和宁臻达相争的局面……他如今比当年查仓还沉得住气,能全大局——亏我去年还担心他眼里不揉沙子会给吴王府添麻烦,现在看来,顾长清也懂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不过——”

  宁祯扬沉吟片刻,道:“他虽略抬了手,但未必意味着会主动替宁臻达遮掩。眼下他又急于忙他岳父的事——若是另找证据直接递送到宁臻睿手里,想来……就这么办,你让白石去一趟……”

  宁禄连忙应下,跟着宁祯扬穿过一楠木梅花月门,进到正房,文婉玉正训斥着某两个丫鬟婆子,见得他们来,忙得打发众人出去,让环儿佩儿赶紧取冰水梅汤。文婉玉等宁祯扬喝了半碗,道:“七殿下可是又说什么不中听的话了,妾身瞧着世子爷的脸色怎么不好看?”

  宁祯扬并不作答,反而放下玉碗,道:“你那好姐妹竟跟宁臻睿也有交情,倒让人料想不到,你是没瞧见——昨天宁臻睿忍不住问她的下落,又因以为她故意避出苏州而大发雷霆后——景明的脸色……”

  “妙真和他哪有什么交情,总被七殿下颐指气使地差遣着,要么说笑话要么讲故事……”文婉玉急急将宁臻睿和苏妙真的旧事解释了一通,她虽知道得不详细,但也略晓得个大概,知道苏妙真承了宁臻睿好几回情,两人称得上玩伴。“世子爷可得跟顾主事说说。他不能为这误会了妙真……”

  宁祯扬沉默须臾,方嗤的一声冷冷笑了,

  “外人跟着急什么?顾长清现在把她看成眼珠子了,千方百计地推掉和陈玫的婚事不说,连她跟赵越北的风言风语都能当没听见,更不计较她曾有婚约却仍私下找赵越北说话,还让人把吴郡的茶后笑谈引到卫府上去,这样地替她着想,简直不像是她丈夫,反成了她爹娘——难道还会真介意宁臻睿跟她有什么过去?”

  宁祯扬慢慢把玩着翠玉扇坠儿,“话说回来,赵越北是怎么回事儿,若喜欢她,当初两家何必退亲?若不喜欢她,孤冷眼看着,却也不像……”

  文婉玉刚松口气,听宁祯扬又提起赵越北,忙笑道:“妾身敢打个包票,妙真可半点没喜欢过赵越北,赵越北他也从没——”因记起柳娉娉已然出嫁,忙转口道:“赵越北有没有动过心思,那就说不准了——妙真那样的美人,我见犹怜,何况男子——”

  “宁臻睿,赵越北,倒是个十足的红颜祸水!”宁祯扬再度冷哼一声。

  宁禄瞅了眼面有无奈的世子妃,忙跟着宁祯扬进到梢间,余光扫见案几上的书信,忽然想起那没送走的密笺,道:“世子爷,珉王殴伤湖广巡抚一事,咱们真要跟着请圣上惩治珉王?这事儿珉王虽是办得糊涂了,该罚,但就怕齐言他们借题发挥……”

  犹豫着,宁禄又道:“何况圣上眼瞧着是要偏心着珉王了,咱们何苦跟着犯皇上的不喜欢呢?还不如替珉王求求情,皇上可不就有台阶下了。”

  宁祯扬道:“珉王糊涂到侮辱殴打一方大员,纵然是我,也料不到他如此愚蠢恶毒,怎会给他求情?何况要防齐言他们借题发挥,就更不能装聋作哑,得划清界限……”

  “皇叔眼下虽没发作,但那是看在他们一母同胞的份上。等这兄弟感情磨光了,或者珉王犯了大忌讳——”

  他摩挲着罗汉床围栏上的花卉刻纹:“恐怕不等珉王犯皇叔的忌讳,苏问弦就得推他一把。傅云天虽跟苏问弦大打出手了一回,但私底下仍然是生死之交……锦衣卫里两个同知是傅云天和魏煜宁,魏煜宁是魏国公府的二子,魏国公府和成山伯府更有姻亲,皇叔若要查点荆州的动静,定不会用魏煜宁——那只要傅云天稍稍动点手脚——我那皇叔可是个疑心的天子……”

  “再怎么偏心,还是皇位要紧——湖广眼看着,又是个闹旱灾的情形。”

  湖广的大旱之相,势如洪水,蔓延全道,整个六月,滴雨未落。德安府黄州府荆州府承天府等地尤为严重,自打开春就绝少下雨,湖泊早已干涸见底,已成秋收无望之势。苏观河将旱情八百里加急如实禀奏,要求拨放赈粮,一经抵达,就引起了朝堂的大震动……

  通往襄阳府的官船行到一半就搁了浅,两边滩涂杂草横生,抚台衙门的人换了数辆马车,改走旱路。天边赤日炎炎,热到烁石流金的地步,官道上烟土滚滚,嚣尘铺面。

  苏妙真死死盯着道路两旁禾苗枯尽的田野,与成群结队的逃荒饥民,一只手忽地伸了过来,放下了车帘。敖力隔着车窗道:“且再有二十多里就能到襄阳府,少爷稍安勿躁……”

  苏观河前来襄阳府是有要事来办,一方面是与地方官员商议开仓放粮,一方面是来见襄阳府里的各大粮商。

  襄阳位于江汉平原,毗邻汉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向来乃富庶之地,盛产稻米谷麦。故而今年湖广大部分地方虽同时遭了旱,襄阳更是入春就只下了三场雨,但论起来,襄阳府的情形反而最好,不说有没干涸完的汉江,储济仓里的存粮都不少。

  而襄阳又是水陆交通的要地,乃整个湖广乃至江南的粮食转运及商贸交易中心——好比苏州的枫桥米市里的粮食,便是从襄阳运去。故而襄阳城内便有了几十户财力雄厚的粮商,囤积了不下百万石的粮食。

  苏观河本没有打这些粮商们的主意,一心想着等各省调运过来赈粮,但苏妙真只怕路途遥远,其中有变,就再三和苏观河商量着,要多做一手准备,先从各大粮商手上弄来能应急一月两月的粮食为妙。苏观河和几个师爷幕僚商议后,从善如流,便决心亲来一趟襄阳府。

  苏妙真看看身上的醒骨纱月白长袍上的江牙海水纹样,视线从遮去喉部的竖领直接移向车窗,她撂开车帘一角,压低声道:“敖护卫,你既然叫我一声少爷,还怕我抛头露面不成?”

  苏妙真本想正大光明跟来,但苏观河平日里虽纵容她,这回却不愿她跟着过来舟车劳顿,更觉她是女子,万事都不方便。苏妙真因想着苏观河刚刚恢复,只怕精力不济,狠一狠心,便乔装成“苗真”,混进队伍中充了个小厮。

  她从前世学来的化妆技术本就高出此地,什么修容画眉都厉害很多,加上发型衣着也能改容易貌;今生又下苦功学到了荼茗的一身本事,完全能捏出一个少年男子的音腔:更吃得了苦用白绢将胸脯裹得紧紧平平,纵然闷热到无以复加,也吭都不吭一声——是以直到下船换车时,苏观河和其他人都没发现任何不对劲。还是苏妙真不小心落了玉佩让敖力拾到,这才露了痕迹,把苏观河气得吹胡子瞪眼,不得不耐着性子坐进马车。

  敖力苦笑道:“小的知道越是遮掩反越让人起疑心的道理。只是小的想着,一来外头天热,不如马车里凉爽,二来也怕少爷看了官道上的这些逃荒流民,心中忧愁——眼下还没到绝路上,小的见他们身上也都携了干粮,只要进了襄阳府,就性命无虞……”

  苏妙真听他一路留心情形,默默点头。心道幸亏苏问弦大方地把敖力送来给她用了,否则到哪儿找敖力这么个察言观色武艺高强之人?她虽然想办点实事儿,但也顾惜小命。

  “少爷真觉得能向襄阳城里的粮商们借到赈米?有句话叫无商不奸,纵然他们手上有足够的粮食,怕也都想着囤积居奇了……”

  苏妙真醒神。

  她瞅着那些消失在视线以外的饥民,想着德安黄州数府的十万火急,轻轻声道:“他们若肯正常售卖给官府,灾后就给银给名给牌坊。若不肯,少不得就得分而化之,杀鸡儆猴……胡萝卜加大棒,还怕他们不卖粮?”

  *

  金乌高悬,拂风送来热浪滚滚。苏妙真避开楼下各大粮商们的随从与苏观河带来的衙役兵丁,抹着汗从临江仙楼偷溜出去。

  她走到大街,瞧见北面高大巍峨城门陆续进着逃荒流民,耳边听见街头巷尾传来的鼎沸人车马声,想到这些逃荒流民只要进城就饿不死,心中越发轻松。

  襄阳城乃七省通衢之地,三面环水的交通要道,连年丰收富庶,纵然本年不落雨,城内也多有积粮,又有没干涸完的汉江围绕,可引做灌溉救活城外附近的部分田苗,故而百姓们看着倒也没太惊慌,人来人往地行走在城中。

  数以百计的小贩掌柜叫卖呼喝。有扛着木扫把卖糖葫芦的,提着篮子卖枣糕的,挑着担子卖炊饼的,支了摊子卖书画玩具的,摆了架子卖碗碟的,还有支了桌子卖线香的,总之日用杂货应有尽有,倒是个太平安稳景象

  她仍作一身少年打扮,换了靛青芝麻地纱直裰,腰间用汗巾栓了一个银红条纱香袋儿和一柄金烧蓝镶宝石绒鞘匕首,脚踏青缎鞋袜,手中半摇不摇了把苏州折扇,打扮得甚是矜贵体统,又学着苏问弦等人走路说话的架势在平民百姓中走动。

  本该看着风流贵介的,但因她把面目仍然涂画得黑黢丑陋,头上还戴了个农民常用的竹叶棕丝笠帽,看去就着实不伦不类,颇有点画不虎成反类犬的模样,只让往来男子姑娘们悄悄指着她发笑说话,议论这个外地少年穿着举止颇为可笑。

  苏妙真好容易出一趟门,心中借粮之事也解了七七八八,正是如同放飞了山林的小鸟快活,如何注意得到他人想法,只乐得东张西望,四下乱瞅,一会儿买个小糖人儿盯着,一会儿买个拨浪鼓晃着。敖力在旁本想委婉跟她提一声,但见她欢喜自在,也不想扫兴,就跟在苏妙真身后,一步一从地护卫着。

  走不一时,苏妙真瞧见城门口空地处搭建起一个不大不小的棚子,棚前有衣衫破烂的逃荒流民扶老携幼地鱼贯进去,随即一人捧出一碗粥饭,或蹲在两边,或四散而去,吃了起来。苏妙真一怔,抬眼一望,瞧见粥棚东西两处支起了一木牌,上书“谭家粥厂”四个大字,里头人影晃动,而粥棚外头也有不少家丁府卫四下守着。

  苏妙真不自觉走近,看了会儿回头悄声问敖力道:“今儿临江仙楼去的那几个大粮商里头,是不是有家姓谭的?”见敖力点头,苏妙真自言自语道:“看来这谭家真是好的。幸亏这几日让你打听过,然后让爹爹先拉拢了他们家。”抬头起来,把敖力好一阵夸,笑道:“你也聪明,一听说这谭家挂了通判的职,就晓得要先打听他们家的情形。”

  敖力谦道:“小的只不过想着谭家老爷不缺钱粮,既然挂了个通判的虚衔,多是想要求个名——果不其然,这谭家在襄阳城里一直都是个好名,就想着大人或许能先和谭家商量着,由谭家领头做个表率。”

  两人正低声说话,忽听见粥棚内一阵争吵,更有女子呵斥声传来,苏妙真一惊,登时又近前几步,再听,果然仍有几个女子的声音。

  其中一女子喝骂道:“你们这些破皮,我们姑娘这粥厂开了半月,你几人和那些想占便宜的人就天天都来,要不是姑娘觉出不对劲一查,查出你们不是流民反是本地人,镇日游手好闲贪占便宜,岂不遭骗,张管家,把这几人给我轰出去。”

  那里头的破皮无赖们登时吵嚷道:“凭什么赶我们走,我们自己凭本事进来讨饭吃,凭什么得出去?”“对,你这粥棚门口又没挂着只许外地人进!”“就是,我们不走!”“你敢推我,哎呦喂,我的腿我的腰!”“你家有通判就了不得吗,祁家在武昌还有大靠山呢,兄弟几个是奉祁少爷之命,来看看谭家姑娘,免得姑娘她一不小心被流民欺负!”

  顿时,粥棚里头就是一阵打闹咒骂声。

  苏妙真因听见那几个泼皮无赖不干不净地骂了起来,眉头一皱,跟着那几个府卫家丁后头大步踏入,眼睛一扫,见西边排队的男女老弱流民正木愣愣地发怔,而东边那四五个破皮无赖聚在一起,还有个精瘦矮个儿在地上打滚。

  因想起“谭家姑娘”,苏妙真把视线一抬,果瞅得石灶后的婆子丫鬟们簇拥了一头戴帷帽的女子,这女子衣袂飘飘,身形虽显单薄柔弱,却也纤长窈窕,修短合度。远而望之,真个体态娴雅,气度非凡,近而观之,则肩若削成,长颈秀项,当得上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不由微微一愣,心道这襄阳城人杰地灵。

  那几个婆子丫鬟及新进来的家丁们都瞪着地上几个泼皮无赖,一老者指挥着人,说要把这几个泼皮无赖送往府衙治罪。

  这女子却微微叹道:“算了张叔,你也听见了,这是祁家弄来的人,未免麻烦,把人赶出去得了,别让他们再踏入粥棚一步就是——这会儿也没捉到什么罪名,只是偷粥而已,何况知府大人又和……算了!”

  苏妙真回神细看,见这谭家姑娘身着蜜合色交领衫,藕荷色马面裙,衣裙上的绣工极为精细,上头的金线花瓣栩栩如生,竟比苏州织造局绣娘们的技艺还好,暗暗称奇。又听她嗓音绵柔清亮,但觉如沐春风。

  苏妙真暗暗点头,眼见得那几个泼皮正要扶起地上人离去,立时抬声道:“慢着——”敖力会意,身子一闪,把那几个泼皮拦下,那几个泼皮正在得意间,哪里肯留,逞着悍勇就骂街动手起来,敖力也不说话,抬手挡拆,霎时间出拳踢腿,三下五除二地制住他们四个。

  苏妙真便笑吟吟地走上前,围着那四个泼皮转了几转,谭家的下人奴婢见得此状,都面有惊异,正要出言详询,却见苏妙真弯腰下去,从地上拾起一金烧蓝镶宝石绒鞘匕首,正是落在方才那矮个儿卧倒的地上,沾了灰尘泥土,却不掩瑰丽光华。

  见众人都是惊疑交加。苏妙真笑道:“我这匕首是内廷所赏,哥哥相赠,价值不菲,这泼皮敢偷了我的东西走,又敢跟我们巡抚衙门的人动手,想来真是欠教训!敖护卫,你拿着我的牙牌去找一趟襄阳知府,倒要看看他是否秉公处置这几人?”又朝着谭家姑娘文绉绉道:“还请谭姑娘遣几个下人,陪小生这护卫前往府衙一趟做个证人。”

  说着,便头也不回地将手中牙牌匕首同时掷出,一道弧线划过,众人见得敖力单手接住,都是暗暗叫好,又听苏妙真口中什么“内廷”“巡抚”,早是一惊一叹,心知苏妙真多半有些来头。那管事老者更加眼毒,早认出牙牌确为巡抚衙门的物十,就忙欣喜不迭地指了几个小厮,让陪着敖力去了。一时间又让拿椅子,请苏妙真往粥棚边上去坐,细细叙话。

  苏妙真推拒了谭家丫鬟送上来的麦茶,瞅着那谭家姑娘给流民们挥勺打粥饭,心中暗暗叫好。片刻的功夫,那谭家姑娘忙完了手头上的人,便走到苏妙真这边,许是这谭家姑娘见她年小,仍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模样,并不避讳,便也落座,和苏妙真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起话来。

  苏妙真见她旁敲侧击地问了些自己和湖广巡抚的关系,但只要逢苏妙真略有迟疑,这谭家姑娘便恰到好处地转开话题,既蕙质兰心,且温柔如水。又见这谭家姑娘腰杆挺直,如天鹅般宛然优美,更言辞文雅,行动妥帖,提及逃荒流民时满是叹息同情,但却并非居高临下的怜悯,便越发欣赏佩服其人。

  暗暗心道:这谭姑娘倒是一流的气度,比苏妙娣也不差半分,甚至言行举止间更有一股卓然之意,婉柔不失刚强,比苏妙娣隐隐有超越之处。不说别的,大户女子纵有愿出银子做善事的,像她这般尽心竭力事必躬亲地却也极少,更不要提亲自接触流民,给他们发放粥饭,怕早闻到这些人身上的汗臭味就避之不及。

  两人说了回话,苏妙真正客气着再度推了茶水,瞧见敖力一干人等从外头进到粥棚,已然是办完差使了。

  便起身告辞,忽地想起一事,扭头笑道:“对了谭姐姐,这粥棚欲要救济灾民,而不是便宜了游手好闲的人,那煮饭时可掺一点淘洗过的沙砾石子——最好还是弄成稀薄粥汤,虽未必能杜绝旁人来贪占便宜,但也能最大限度地赶走滥竽充数之人……”

  话音甫落,谭家姑娘便呀了一声,欣喜一拜,急急道谢,苏妙真忙得回礼。两人相让片刻,苏妙真听她都说出了欲要款待之语,就赶紧借口有事溜走,与敖力一同出去,再度往街道上闲逛。

  两人按计划在路边吃了点馄饨,就出城去往河边不远的田垄上查看粮食作物。城外日轮当午,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苗怏怏,但终究比来路上所见的焦禾遍野要强上许多。

  苏妙真看着往来担水浇灌田苗的农夫农妇们,又瞅向远处官道上疾驰而来的几匹骏马,见那些人乃武人打扮,心中一奇,继而略一沉吟,大致明白多半是都指挥使应苏观河的请,送了手下人来指挥震住那五百兵甲。

  正瞅着,因听到敖力回话到某处,忙转身,撩开笠帽前新挂上的挡光纱,惊异道:“谭家就那么一个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