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荣华记 > 第237章 第237章
  陶氏转脸看向王氏,语气羡慕:“但三弟妹说的不错,盐运使可真真儿是个念旧的人,一听说你们回来,立时就推了事去到通州迎接。”又笑道:“想来日后定然是多多照拂你们二房的。”

  王氏口中客气了几声,面上笑意满满。苏问弦的恭敬孝顺一如当年,只让路上就满心打鼓的王氏两夫妇放了心,更有十分百分的满意,恨不能炫耀炫耀,陶氏卫氏正好提起,王氏哪里能不接茬,只把苏问弦夸了又夸,赞了又赞。

  三妯娌因提起苏问弦,顿时又有话题可聊。或是王氏问苏问弦是否真让工部在成山伯府隔壁,修建了京中的皇子府邸;或是卫氏提苏问弦如今日日入宫,等到年底万寿节他再正式认归,届时定然又是一场盛事;或是陶氏说二房如何如何地福气旺,养大了一个皇子,将来风光无限,有的是各种明暗好处。

  苏妙真在旁听着看着,但觉好笑好叹。陶氏眼下羡慕王氏夫妇因得利益好处,可当初她若待苏问弦但凡好上一点,苏母也不能让苏问弦过继到二房了,那有福气的不就成陶氏了?

  说到底还是陶氏自家年轻时气盛心狠,也没弄清楚苏观山的心思,就容不下苏问弦母子,千方百计地为难苛待,结果让苏母都极是看不过眼。干脆连气儿都没跟苏观山通,直接做主过继,随后不过知会了大房一声。

  可话又说回来,作为正妻看不惯妾室母子,本也是人之常情,世上的女子虽被教着不嫉妒,但哪里能有真不泛酸的……

  三妯娌叙完话,已是掌灯时分,前头苏观河兄弟们也散了,陶氏便忙出来安排各人住处,不一时,料理完毕,众人便都回院歇息。

  接下来的两日,苏观河自然是忙得脚不沾地,先去内廷面见乾元帝述职,又去吏部勘合打点,再和相熟官绅往来应酬。

  苏妙真好容易寻到空子,打听出来苏观河等好几位巡抚的的确确是赞同封贡互市,只不过正在看着朝野评议方向。苏观河本不过顺嘴带出,后意识到苏妙真是有意刨根究底,想起王氏所言,就板了脸要训诫这女儿。

  然而苏妙真及时搬出苏问弦来,只说苏问弦原也是赞同封贡互市的,但他还想打听打听朝中重臣和各地督抚的看法,只是他不好出面联系,所以她来探探苏观河与其他巡抚们的心思。

  苏观河想着苏问弦如今身份,不好如先前一样,随便打听插手朝政的,便点头理解,也没再瞒苏妙真,把数位巡抚的种种意见都悄悄掰扯清楚。

  苏妙真急急地拿着这些消息去跟苏问弦献媚,却让他好一阵失笑,只说他在宫里宫外日日行走,身边护卫手下心腹无数,又有许多高官勋贵等着同他见面……

  若是如此,苏问弦还需要苏妙真给来送消息,不如趁早回扬州窝着。正好两淮盐运使的职责眼下由运同暂代理事,那人虽是苏问弦一手给机会提拔上来的,但谨慎妥帖有余,格局魄力不足。

  苏妙真见他言语中也是个赞同封贡互市的意思,大为放松,再问了两句乾元帝的心意。苏问弦日日往宫中去,虽是不能直接探问圣意,但和其他几位皇子都看出来乾元帝举棋不定。乾元帝多是准备趁着廷议,看看其他大臣们的想法,再做最终裁夺。

  苏妙真便一面数着日子等廷议,一面梳理着手上生意,先把黄莺放出府去执掌东城的纪香阁,又加紧督促侍书等人的功课,再忙着选址另建窑厂,尽快让烧制琉璃之事步入正轨,扩大生产。

  其间中秋的前夜,成山伯府阖家团聚,苏问弦并不顾及眼下君臣之别,而于二房正堂朝王氏夫妇毫不含糊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以报养育之恩。

  因着他过两日就得搬到隔壁府邸,虽则工部还没有将那皇子府邸彻底建好完工,但是有君臣之别,见到王氏夫妇后,苏问弦也不能再在伯府久住。

  王氏夫妇俱是涕泪交加,,吃罢团圆饭,就让众人收拾安置,帮着搬运打点。但苏问弦仍是一有空就往成山伯府回,苏妙真虽不如先前日日能见着他,但两日总是能见上一面,这让京里人看了,都说成山伯府运气好,福气也好,苏问弦虽是一定没法登上大位,但也有足够的权势去庇护提携伯府子弟。

  而八月十七前后,各地督抚就已全数进京,朝堂上日日都是吵吵嚷嚷,就着几件大事吵得天翻地覆。

  一则是宣大总督赵理上奏称为了边地太平及百姓休养,当行封贡互市。

  此言一出,霎时间,朝野一片哗然。科道官及御史们大都激烈指责赵理畏战,只求眼前功利,不行长远考虑。蓟辽总督更称先帝禁止马市,不应违背祖制。还有张首辅强烈反对,陕西三边总督亦称难以苟同。一时间,赵总督简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幸而兵部尚书镇远侯一改往常不明面参与三大总督纷争的做法,直接了当明明白白地附议封贡互市。兵部尚书傅啸疆素有威名,他都跳出来,顿时壮了其他人的胆子。

  没两日,山西河南湖广山东等田赋较重的行省巡抚也站出来,或委婉,或直白地表达了意见。苏问弦身为两淮盐运使,也理所当然地表了态,亦然赞同。于是转眼间,这风向就由一边倒转为两方抗衡。

  自然也有中庸派的,礼部尚书等四人认为封赏通贡倒很合理方便,能显大顺国威,但都说互市互贸却不可行。

  两方或皆有私心在内,但明面上拿出的理由确确实实都极有道理,且本朝从未有过与蒙人通市的前例,乾元帝难免犹豫不决,无法定夺,下面的朝臣也争执得越发厉害,从朝上闹到朝下,没个消停。

  好比张首辅和许学士便闹得人尽皆知,两人本是好好的姻亲,却因此事互相给了冷脸,听说还在下朝后,借着避轿之事吵了一通,幸好年迈的礼部尚书做轿经过,两人这才分道扬镳……

  这事儿还没理清,浙江总督想要招抚倭寇中的假倭海商,还想要重开市舶司的奏折也惹得朝野议论纷纷。所谓假倭,虽亦然是海盗贼匪,但乃是沿海百姓顺从倭寇者。

  苏问弦跟苏妙真提了两句,原来是那胡总督上书称“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孑入而附之耳。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故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不若招抚使之归顺,协官军剿灭真倭……”

  因着大顺海防无多少经验,这一年的剿寇虽有大大小小的胜利,但仍是艰难,便有许多朝臣赞同。且明眼人也渐渐看了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百姓商户不靠海做贸易,自然有难以为生的。

  倭人没了官方的朝贡交易,想发财也只有走私劫掠一条路。而眼下纵使不能放开私商海禁,可大顺各处的市舶司还是可以重新商榷开启的。

  此事涉及海防,九边的总兵总督们一心想着鞑靼之事,倒没太多意见。可内阁阁臣与朝中重臣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又是一场大争论,辨得耳红脖子粗,几乎斯文扫地……

  随后又有张元辅正式上折,称六月里南直隶三省的上百府县试行“丈田清粮”结束,各地百姓皆以为便利,故想于十月,将“丈田清粮”推展到整个大顺。

  清丈自是触及权贵利益最大的一块。但各大高门勋贵本以为着,张元辅最快也会等到解决鞑靼之事,明年夏初再上奏请行,便想着其间犹有周旋处理余地。却不意他如此迅速风行。登时间,勋贵豪绅也顾不得还有鞑靼、倭寇两件大事,群起抵制,把张松年骂成权臣奸臣,一心只为自己图名,丝毫不顾朝廷。

  除开一些有识之士外,张松年和许学士此番意见终于一致,私下俱忙着联系鼓励各地巡抚,要他们表态赞同,放手去干。

  这三件事堆在八月下旬的廷议同时爆发,震得京城内外地动山摇,闹得朝野上下不可开交。

  苏妙真每日忙着琉璃厂和织坊等处的生意,纵使没刻意打听,也渐渐地把各大勋贵高官们于这三件事的立场看法给打探得一清二楚。

  她但觉此三事中,最有益大顺国力的当然是清丈赋税;最遗泽后世的,那定然是开放海禁;可若论起最紧急的,却乃是鞑靼封贡。

  鞑靼首领已有六十,纵横关外数十年,能号令鞑靼诸部,再过几年若是这首领去世,鞑靼势必四分五裂,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她不免心中着急,就找到苏问弦,想让他借着皇子身份私下去影响影响乾元帝。但话一出口便后悔不迭——说到底,乾元帝对苏问弦的愧疚居多,两人的父子感情并无多少。如今尚未立储,苏问弦纵绝不可能承继大位,想来日后也是会被卷进去的,她实不该让他冒险。

  没等她后悔致歉,苏问弦已安抚她许多,只称他本也附议封贡,每次为乾元帝所问时,都如实将其中利害尽数剖出;又称纵然无法封贡,如今九边的三位总督虽各有缺点,但各个能征善战,手下的总兵也都不差,九边并无大患。

  苏妙真这方安下心来,也不再多想惹他烦乱,默默去捣鼓生意,待到九月,先前城外那小玻璃窑已经如时做出来一批杯盏器皿。皆是各色菊花样式纹样,精致典雅,专供重阳。

  苏妙真收下巨额酬金,重重赏过名下工匠,鼓舞奖励他们一番,便差人将这批器具皆送入京城里的吴王府邸。

  宁祯扬受封完毕,终成吴地藩王,将于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大摆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