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121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因是王旦在难得清醒时下的指示, 陆辞甫一踏入相府,就被下仆们簇拥着进了后院,到了重病的王相所卧的寝房门前。

  陆辞轻轻地吸了口气, 亲手推门而入。

  王旦已比前些时日去中书省的时候, 还要再瘦上几分, 全身几乎只剩下骨架了, 此时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

  唯有眼睛炯炯有神, 还是陆辞记忆中的明亮。

  他正温声同喂自己参片的下人说着什么, 门忽被推开,明亮的阳光投射进来,让一直栖身于幽暗卧房中的眼一时间很是不适应, 不免眯了眯, 才慢慢地看了过去。

  “王相。”

  陆辞不疾不徐地走了进来, 向王相真心实意地揖了一礼。

  王旦显然已虚弱到了极点,听得陆辞的声音后,还是昏昏沉沉, 半晌才消化了这话, 也认出了陆辞,不由微微地笑了下“总算回来了。”

  陆辞莞尔, 一如初次被召见时的温文尔雅“王相相召, 我定回归。”

  王旦笑着, 刚想说话, 就被一连串激烈的咳嗽声刚给打断了, 许久后才平复一些, 断断续续地开着玩笑“我看你在汾州风生水起,怕是乐不思蜀吧。”

  陆辞眨了眨眼,并不否认,只是极淡地笑了一笑。

  他自打进门就发现了,房间里头其实闻不到多大的药味,倒是有参片汤的特有清香萦绕。

  正因如此,他心底的最后一丝侥幸,也宣告破灭。

  若是还熬药喝药,哪怕希望微乎其微,也到底象征了一线转机;现只熬参汤,便是连对此最不甘心的皇上都默认了再无可医,只努力让病人的这最后一口气拖久点再咽下去了。

  陆辞心里倏然无限哀怮,面上却是忍住了,眉眼轻敛,不显得多么伤怀。

  这样在别人眼里几乎称得上是冷血无情的反应,被王旦看到后,反而是更满意了。

  他宁可承受这难以言喻的病痛,也要死死咬住这口气不咽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听人替他哭哭啼啼的。

  而是就此仓促地撒手人寰,他不放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唯有竭尽全力地去填补一二,才能谈得上瞑目。

  王旦眼底尽是遗憾。

  上天为什么不再多给他一点时间

  “你,坐下吧。”

  王旦吃力地挤出这么一句后,就半闭着眼,急促地呼吸着,竭力恢复一些元气。

  陆辞依言坐到摆在床头的木椅上,前倾俯身,仔细地凝视着那张如纸般苍白的衰老面孔,极温柔地握住那如与干柴无异,只剩嶙峋瘦固的手。

  他相信,哪怕是再铁石心肠的人,在亲眼目睹眼前一幕后,也不可能不为此感到震撼。

  求生意志强的人比比皆是,但能支撑着王旦坚持到这步的,却是天下苍生,而非骨肉血亲。

  这么一算,能与其比肩者,就寥寥无几了。

  陆辞心里是空前的宁静,认认真真道“请王相吩咐。”

  王旦为保留说话的力气,索性也不睁眼了,以几不可闻的声音,轻轻道“王钦若回不来,却还有丁谓在。”

  再多的提拔之情,在利益不断冲突局势前,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尤其寇准素来是不屑虚与委蛇,四处树敌的做派,丁谓根本不可能与其朋结。

  然而大宋国力,却是经不起折腾了。

  陆辞沉静道“我明白。”

  王旦无声地勾了勾唇角,继续慢吞吞地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寇准不是他的对手。”

  关于这点,陆辞也明白。

  他默然片刻,却是低声询道“王相是让我帮他,还是让我替他”

  帮,自是与寇准为朋结,为其扫清前路。

  替,则是韬光养晦,不参与进朋的斗争中,关键时一网打尽。

  这一问是轻描淡写,然真正寓意,可谓昭然若揭。

  若换作平时的陆辞,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问出口的。

  若换作是平时的王旦,也绝无可能接受这份表露无疑的野心的。

  但在这宰辅将死,朝廷要风雨飘摇时,听得这魄力十足的一句问,王旦不禁愣住了。

  他意外地打量起了面容沉静的陆辞,眼底带着显而易见的讶异。

  最奇异的是,在听到这话后,他病了许久一直悬在半空的心中大石,竟是破天荒地落了一颗。

  即便只是一颗,也是再难能可贵不过的了。

  王旦发自内心地笑了。

  他纵咳嗽不止,吐词却还是清楚的;就如他此时油尽灯枯,心却还如明镜一般“你若不问,便是帮;你既问了,自是替。”

  他自是明白,往往是不问的人,届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替;唯有问出口的人,才会真心愿意选择帮。

  寇准已非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豪气冲天的寇老西了多年的挫折磨去了他的一些锐气和棱角,也让恋权的心思蒙蔽了宰辅该有的意志。

  向陛下推举他,是同等威望资历下的别无人选,然王旦也确确实实地无法再信任他。

  即使勉强帮着寇准,让其势头彻底压过了丁谓,所得也是好坏参半,甚至还可能埋下后患。

  倒不如赌上一把,信任眼前的陆辞。

  陆辞眼都不眨,也无半句废话,就直接应了下来“既是王相所托,我自当全力以赴。”

  王旦欣然舒了口气,含笑道“我原想,陛下,我,都够高估你了现才发现还,不够。”

  只可惜,可惜

  可惜他这么久以来,都过于粗心大意,才会临死之前才发现。

  也可惜,不能再多照看几年。

  陆辞叹气,故作无奈道“只盼王相到时候,莫要怪我只知说大话的好。”

  王旦眼底掠过一抹陆辞熟悉的黠光,狡猾地避开了这话不回,而是接着絮叨道“东宫那你也多看着。”

  陆辞自不会提醒对方、自己不过是一微不足道的左谕德的大实话,对王旦的得寸进尺,他只爽快地点了点头“我亦会尽力而为。”

  反正要实在不行,还有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名传千古的国士顶着呢。

  王旦满意地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忽道“你可以走了。”

  陆辞隐约有着预感,于是对这几乎称得上是唐突无礼的要求,也无不快,只利落起身。

  握住王旦手的力度,却在最后松开前,略微地紧了一下。

  王旦费力地睁开眼,注视着陆辞的目光,是他一如既往的温和。

  “王相。”

  心知这多半就是最后送别了,陆辞闭了闭眼,终究没忍住,俯身至王旦耳边,清晰无比地说道“谨代大宋子民,谢你以正压邪,鞠躬尽瘁而天书之事,过不在你。”

  王旦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地重新闭上了眼,吸气声虚弱而平缓,仿佛对此毫无反应。

  陆辞却清楚,他是听进去了。

  剩下心中的万千思绪,在徘徊许久后,皆化作王旦手背上的轻轻一拍。

  再次转身,就是真的离去了。

  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何非要添上这么一句。

  也许,只是想替这个自己此时跻身,在史上一度光辉灿烂,却悲惨收局的朝代还曾有过王旦这样完美德行的臣子、不惜性命地想要力挽狂澜

  最后却是亲眼目睹了对方逝去,而感到惆怅唏嘘。

  真算起来他与王旦的真正见面,其实这才是第两回,根本谈不上多少了解。

  偏偏陆辞却莫名觉得,除了永远操不完心的国家大事外,最能让这位德高望重、堪称完人的宰辅耿耿于怀的遗憾的,恐怕,就只有无法阻止的天书闹剧了吧。

  陆辞走后,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宛如睡着了的王旦才睁开略微泛红的双眼。

  他嗓音嘶哑,才吩咐下仆将家人悉数唤来,交代后事。

  只有一个要求从简,从简,再从简。

  事已至此,哪怕再不放心,也只能放手了。

  天禧元年九月初十未时三刻,王旦逝世。

  皇帝赵恒临丧哀恸,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极尽哀荣。

  且为其辍朝三日,诏令京城内十日不举乐,连王旦的一干血亲,也一个不漏地狠狠册封了一番。

  再因王旦的宰辅位置虎视眈眈已久,此刻更是蠢蠢欲动的朝臣,见皇帝如此悲伤,也不得不收敛了脸上的贪婪,一个个装模作样地上门吊唁。

  本该最高兴的寇准亦是心情复杂,还出乎所有人意外地在头日就去了。

  去完之后,他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一路上在得知王相病逝后、都在哭哭啼啼的百姓,不可避免地被感染了几分悲伤。

  甚至在几日后,被没精打采的皇帝一脸不情不愿地任命为宰辅时,心里也全无想象中夙愿得偿的得意。

  真说起来,王旦不过大他四岁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