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龙虎大宋 > 第十七章 证据
  尴尬劝退了蔡家那萝莉音的胖丫头,杜若正色起来,他是来办案的,虽不着急,但也不想再无端耽搁了。

  “银库失窃后,没有擅动吧”杜若对蔡老爷问。

  “官府贴着封条呢,怎敢擅动只希望杜大人快点破案帮我家追回失钱才好啊”蔡老爷可怜兮兮道。

  “带我去银库。”

  杜若一帮人来到蔡家银库前,杜若吩咐赵都头等人在原地等候,他自己和杜青带着布包,打算上前。

  “公子”

  赵都头拦住了他“杜大人吩咐过,您只能看只能问,不能”

  “我自回去解释,不教诸位难做。”

  杜若一句话,便让赵都头闭嘴了。

  众人都有些奇怪,这个刚才还浪荡的少年怎么身上气势徒变,说话言简意赅,语气也似乎透着一股不教人反驳的气势了

  赵都头确实是被杜若一句话镇住了,但他回过神也没再说什么,反正这银库于破案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之所以还有封条,是执行流程而已。

  “点根蜡烛来。”

  杜若问蔡老爷要了根蜡烛,和杜青一起走到银库门前,却没有急着揭开封条,而是凑近了挂在铁栓上,已经被撬坏的门锁。

  “你小心点,这样,这样,这样”

  杜若小声嘱咐杜青,杜青虽满脸疑惑,但仍旧细心按照杜若指示操作,后面蔡老爷赵都头等人面面相觑,不知杜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现在这里杜若最大,他们问不得,也靠近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杜若用蜡烛烟把那把铜锁熏的发黑,用墨粉把银库里散落的钱箱、纸袋、遮布、铜钱等物品给涂的一片片,还用软纸拓印了许多干墨粉迹。

  杜若和杜青整整忙活了大半个时辰,忙的腰酸背痛;蔡老爷赵都头等人也一头雾水的傻傻看了这么久,见两人忙完,蔡老爷眼里露出希望,赵都头也若有所思。

  “赵都头可是看出门道了”

  蔡老爷小声问,他心中产生希望那是因为看到杜若如此认真,不像是儿戏,所以寻摸着有戏。但他看到身边赵都头眼神内敛,还微微点头,所以有此一问。

  赵都头露出一抹笑容,深沉道“没看出来。”

  蔡老爷满头黑线。

  “蔡老板,你去取一些绸布来,这些东西我都要包起来运走。”

  杜若对蔡家老爷指了指银库里被抹黑的物件,蔡老爷陪笑问“敢问小公子,为什么要用绸布包着,用麻绳捆不行吗”

  “少废话,照做就行,回头又不是不还你”

  杜若有些累,懒得多说,瞪了蔡家老爷一眼,他立刻噤若寒蝉,吩咐管家照办,银库里这些物件不值什么钱,就算加上绸布,也折不了几贯钱。

  这点钱他们家还是出的起的。

  蔡家拿来绸布,在杜若的仔细指点下将银库里并铜锁等物件一一打包,随后装车,杜若让赵都头等人押回州衙。

  到了州衙,杜若又要来王雷和上官金锁画押的口供和自己拓印对照了一下,这才长吁一口气。

  “老赵,去找我爹回来,升堂,破案”

  “什么现在就把案子破了”

  在州衙里打坐的黄培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他先是惊讶,随后轻蔑道“才半天不到,这黄口小儿居然敢放言自己破了案呵呵,好”

  小眼睛里闪过一抹戏谑的精光,黄培阴笑不已,他也年轻过,当官多年,更见过太多自以为是的年轻人。

  在文坛上,这些人的特点是,若是作诗词文章,必然会以为自己的诗词文章天下无敌,一旦公布,瞬间就能扬名立万;

  在官场上,这些人的特点是急功近利,于政事上想当然,动辄心血来潮颁布看似有利于百姓的法度,实则未经勘察,脱离现实,一旦颁布,最后必然是造成混乱,坑害百姓;

  断案也是如此,很多初到地方上任的年轻官员在断案时都犯过靠小聪明以为找到案情关键,便草率结案,以至于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造成冤假错案的情况。

  这类情况不胜枚举,所以黄培听闻杜若半天就放言说破了杜守义好几日都查不出结果的案子,心中立马就断定杜若这是无知小白在耍小聪明,结果必定会尴尬收场。

  “且让某去给他上一课”

  自信捋了捋小胡子,黄培这个官场老鸟笑呵呵走出了签押房,还顺便对左右衙役道“去衙门外面敲锣,多召集些百姓来听堂。”

  宋代官府开堂审案,只要不是涉及朝廷敏感内容,全都会允许百姓围观旁听,对进州衙大门围观的百姓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是安分良民,这点由衙役们掌控。

  可巧的是,此时在公堂喝茶等候的杜若,也对赵都头说了和黄培同样的话。

  “今日案件大白于天下,最好多召些百姓来围观才是。”

  赵都头苦笑一下,知道杜若这是年轻人爱在众人面前出风头,可前提也得是您这手段真的能破得了案,否则围观百姓越多,您越丢人现眼啊

  但不敢多说,只好吩咐下去。

  有了通判大人和杜公子的指示,下面衙役们自然上心,很快还没开堂,衙门口已经挤满了人。

  “杜若,恭喜恭喜,没想到你这么快就破了案,果然又教我刮目相看一次。”

  黄培到了公堂,看到杜若后,露出一番温和笑容,对杜若夸奖起来。

  这番夸奖自然是不怀好意,就像民间那些见了小孩会爬树,就使劲夸小孩爬的好,鼓励小孩继续往高爬的坏种一样,黄培夸杜若的目的就是要他继续膨胀,越膨胀摔的越惨。

  “黄兄谬赞了,我也是运气好罢了。”杜若淡淡道。

  黄培听杜若又喊自己黄兄,心中恨极,眼角抽动,但却努力压制下去怒火,干笑着点点头,没吭声,到自己位子上坐下。

  他心中冷笑,且让你小子嚣张一会,只要今日开了公堂,就是你爹玩忽职守的铁证,我一本参上去,有你小子哭的时候

  下午阳光正浓,不多时杜守义便急匆匆赶来,见到公堂里的杜若后,刚想张嘴说什么,又看了看一旁黄培,便止住,把杜若拉到了后堂。

  “胡闹不和我商量,谁让你放消息要开公堂的”杜守义气的直跺脚。

  “是你说时间紧迫的嘛,我既然破了案,自然想尽快帮你。”杜若道。

  “你破了案短短半天,你能破什么案你以为当官办案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杜守义叹了口气,继续道“你老爹我在眉州不能一手遮天,开了公堂,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破案的证据有丝毫破绽都会被挑出来到时候咱们父子可就不止是下不来台了”

  杜守义也是经验丰富的官场老手,自然和黄培一样,认为杜若这么快破案是年轻人自以为是,想当然。

  杜若却没和杜守义争辩什么,直接和他说了自己的证据,并且一番带例子的细致的解释,让杜守义听后目瞪口呆。

  “竟有此法”

  杜守义回过神,不免惊叹,眼里也迸发出光芒,杜若见他终于理解,便又附耳交待了他几句。

  公堂之上,黄培见杜若父子许久不出来,心中忐忑起来,他生怕杜若被杜守义劝服,放弃开公堂,这就太让人失望了。

  刚才该多夸他几句的。

  黄培心中懊悔,他只希望杜若眼下将纨绔进行到底,咬紧牙关和杜守义对着干,毕竟如果杜若坚持以找到新证据为由跑到衙门外击鼓要求开公堂,在法理上,身为知州的杜守义也不能不开。

  又过了盏茶时间,杜若和杜守义从后堂出来,父子脸色都没有任何表情,黄培也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但见杜守义在法案后坐下后,宣布升堂,黄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嘴角露出一抹微不可查的笑容后,他脸上一直保持的温和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铁面无私。

  没必要遮掩了,他即将对杜若露出獠牙

  “威武”

  公堂内知州上座,通判其次,左右都头护卫,两边靠墙不显眼位置各有一台案,后面坐的是记录的主簿和推官。

  堂下,是两排皂服衙役,手持水火棍,一边持棍撞击地面,一边用低沉的嗓音唱宣威武。

  公堂内气氛立刻肃穆起来,围观的大批百姓从衙门外门涌至公堂门口,对堂内站着的杜若小声议论起来。

  杜若站在堂下,身后跟着杜青,杜青紧张的瑟瑟发抖,杜若倒镇定自若。

  “这不是知州大人的公子嘛”

  “是啊,听说他为父分忧查案,只去了蔡宅转悠一圈,就宣称破了案。”

  “这怎么可能州衙查了那么多天都没查出线索,怎么他一去就有怕不是年少轻狂错以为了什么吧”

  “也不一定,听说杜小公子如今已经走上了正道,那蛐蛐行,关扑街已经好几日不见他身影了。他的词和白话诗也被士人称赞呢”

  “文采好可并不代表会断案。”

  围观百姓们太多,七嘴八舌,一下就冲散了公堂里刚产生的肃穆,法案后杜守义对百姓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在大宋为官讲究的就是与民和睦。

  “肃静。”

  拍了拍惊堂木让百姓安静,杜守义看了看杜若,振声道“带嫌犯。”

  按照一般审案流程,有新的证据应该当着嫌犯的面,逐一陈述对质,以示里外公开公正。

  “等等”

  面色如铁的黄培出言,制止了杜守义“杜大人,现在就带嫌犯,只怕是不妥吧”

  杜守义问“有何不妥”

  黄培冷冷看了眼杜若“仅仅因为一轻狂小子一番自说,就带嫌犯来审问对质,岂非太轻率了若是此子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或者拿出的证据没有说服力,非但有损衙门威仪,也会教真凶耻笑我衙门无人,竟使小子断案,使他更加猖狂。不利破案。”

  一番话有理有据,引得围观百姓们纷纷点头。而杜若听这厮喊自己一口一个“小子”,心中自然是极端不爽。

  变脸变得真彻底啊

  杜若知道,“变脸”是官场必备技能。

  “你怎知堂下杜若就没有真凭实据”杜守义面不改色,淡淡看着黄培。

  “下官是猜测”

  杜守义瞬间变脸“仅凭猜测就说出这番话,你这不也是轻狂自说黄通判,你年纪不小了,怎和小子一样幼稚”

  杜守义一番反怼,引得围观百姓一阵窃笑,黄培也是有些难堪。

  “那以黄通判所言,该如何是好”

  怼归怼,黄培的话还是有道理的,杜守义对杜若信心十足,也不怕黄培刁难,是以询问,免得别人说他护犊子。

  黄培说话客气了几分,道“下官认为,为稳妥起见,请杜公子先公示证据,若我等验明证据没什么问题,再传唤嫌犯对质。”

  “如此甚好。”

  杜守义点点头,然后看向杜若“若杜若,你的证据是什么,拿出来让诸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