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1028章 绅苦似海(求订阅,求支持)
  谁能咽下这口气啊?

  所谓的气,无非就是利益受损,利益损失的越多,自然越难咽下这口气,可是想办大事,单靠一家之力是办不成的,还得拉上其它人。

  出了门,李鹤孙并没有去找号称颖州第一家的张家,为啥?

  因为张家的张鹤鸣是有崇祯皇帝诏令以尚书之礼安葬的忠烈,当年流寇攻城时,张家父子五人,都死于城头,所以才有了“金头御葬,五门出棺”的说法。乾圣朝褒奖忠烈时,对天启、崇祯两朝的忠烈义士同样给予了认可,张家每年可以领百两的忠烈免优。而且张家的子弟通过县试后,却可以免试进入国子监就读,虽然这个恩惠只惠及一代人,但是这样的恩惠仍然让其感恩戴德。

  至于李家……他爹虽然死于流贼之手,可却是“阉党”,崇祯自然没有给任何褒奖。所以,李家自然也就不是“忠烈之家”,优免没有,免试入国子监的……更是想都别想。

  不过颖州府,不只有一个张家。张家对朝廷感恩戴德,可对朝廷不满的人更多!

  李鹤孙直接去了宁家,宁氏先祖宁宽,追随燕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为“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卫指挥使,永镇颍州卫。“世袭罔替”即子孙接替,级别不降;“与国同休”即与明朝共丰存亡。指挥使职位由长门代代继承。李家顶多是风光了一百多年,可是宁家却从成祖皇帝那会,一直风光到现在……

  哦,对了,现在宁家已经风光不再了——乾圣二年,清理卫所军田,宁家被查出吞没军户军田六万七千余亩,宁家长门杀的杀,流得流,六万七千亩宅田,和长门家产全都被查没入官。

  为什么后来朝廷对乡绅“下手”时,没有人敢动弹,就是因为乾圣皇爷下起手来,那可是真的心狠手辣啊!

  长门是不在了,可宁家在颖州还有旁支,现在的颖州宁家长门,万历年间出了个宁中立,进士出身,官居二品的尚宝承。其子宁予庆现任的户部员外郎;其孙宁诰,现任台北知府,在颖州要论显赫,还是宁家。

  “小弟见过宁兄。”

  宁李两家是亲戚,这边家仆禀报说李鹤孙求见,那边自然就被迎了进去,现在家这主事的宁予理是宁予庆长兄。

  两人一见面,先是客气了一会,话题又被李鹤孙引到了旧事上,提到当年宁家的风光,还有乾圣二年退田时的仓皇。

  “与国同休,与国同休……陛下苛待忠良啊!”

  宁予理一脸怨对道。

  “想我宁家先祖从龙成祖皇帝,南征北战,可谓是劳苦功高,凭着军功才世镇颖州,可陛下不念成祖之诏,夺我宁家指挥使一职,又尽夺宁家家业……”

  愈发不满的宁予理又说道:

  “查没长门田产也就罢了,可最后还说什么“虽然分家百年,然吞没军田亦需收回”,非得让宁家各门退田,就连我家也退了三百多亩,这不刻意在羞辱我们吗?”

  李鹤孙感叹道。

  “不是羞辱啊,你没看,这边从你们宁家手里清理出了田产,那边就重置了颖州卫,不抄你们宁家的田,那有田安置乾圣朝的军户?不抄你们宁家的银子,那有银子给军户建房?你没瞧见嘛,那些个军户一个个的,瞧着那可比咱们还风光呢!不当差,不纳粮,就是打了人,衙门里也问不着他们!”

  “狗屁!”

  宁予理骂道。

  “就是一群丘八,他们得瑟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到乾圣皇帝崩了,新皇继位,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当年,先祖镇颖州的时候,那会那些个丘八一个个的不也是趾高气扬的!现在……不过只是刚开个头!”

  “何必要等着呢?”

  李鹤孙掏出一张报纸,然后给宁予理:

  “老弟,你瞧这报纸上写的,军户不粮不差不法,专横跋扈如此,早就激起了民怨了,民怨乡怨如此,我等乡绅难道不应该站起来为乡人主持公道?”

  所谓“乡绅”,并不是指地主,地主……就是有两个钱的土财主而已,乾圣朝之前,他们都是依附“乡绅”的存在,什么是“乡绅”,说白了就有功名的读书人,乡绅和普通地主、富人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家门上有悬牌——什么“进士及第”啦,什么“钦赐翰林”啦,什么“尚书第”诸如此类悬牌,再加上宅前的牌坊,只有这样的人家才是“乡绅”,没出进士人家,那怕就是再有钱,那也就是“土财主”,是“暴发户”,“绅”,他们不够格。

  那些个乡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致仕官员,为官一生的他们,致仕后,却是闲云野鹤的悠游山林,吟诗作词。钓鱼啦、吃酒啦、喝茶啦、听大唱、打闲牌,安享晚年,好不自在。

  不过可别以为这群老家伙当真是闲人一个,没什么存在感!

  历任知县,若在一个地方做稳了,必须获得他们的认可。

  民间普通纠纷,往往也是请他们来调解裁判。

  知县想要筹集钱粮,办学啦、修路啦,也是请他们来号召募捐。

  就是巡按御史奔走地方,听取的民间舆论,也是跟这些老家伙交流。

  所谓的“乡愿”其实就是“乡绅之愿”!

  这个圈子靠的不是钱财,靠得是名望、是身份。

  这个圈子在乾圣朝虽然势微,但仍然存在,毕竟,一般民间的纠纷,乡民更愿意让他们主持公道,而不是官府。尤其是家务事,更是如此。

  说白了,在很多时候,地方乡绅扮演着“基层政权”的角色。官府当然也乐意如此,为啥?

  基层政权是要花钱的,乾圣朝的官员俸禄仍遵循旧制,由米、银、钞三部分构成,那怕就是从九品末流小吏,一年也需要禄米十二石,银19.25两,钞180贯。至于衙门吏员,最普通的衙役,一年要禄米十二石,银12两,钞12贯。

  多吗?

  不少。

  在崇祯朝之前,除了有品级的官员以及衙门有编制的六房吏典之外,还有里很多衙差、帮闲都是没有薪水的。他们是不拿薪水,可他们为什么愿意白干?这些“白役”,也就是临时工之所以愿意白干,不还是为了对敲诈勒索百姓?

  为什么古代地方官员明知道临时工白干的目的,还愿意用他们,说白不还是因为需要人干活。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可能吗?

  朝廷不给地方编制,地方官员自然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此乾圣朝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吏员编制数量,同时禁止使用“白役”。相应的也就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开支。

  而与此同时,面对广大的乡村,即便是乾圣皇爷也是无能为力,为啥?

  全国数十万个村镇,每个村派上一个镇长和两三个吏员,镇长怎么着也得从九品的品级吧,至于吏员,不说参照六房吏典的薪水了,那就最不入往的衙差薪水,再加上办公经费,一个镇子一年起步也得五百两。

  两万个镇,一年一千万两。

  要是三万个镇呢?

  一年开支至少几千万两起步。

  建立基层行政机构,是需要成本的,它的核心是什么?

  是要够本!

  一个几千人的镇子,一年收田赋才多少?可能只有三四百两,但是行政支出却要五六百两,这个成本谁负担?

  除非乾圣皇爷准许基层政权在田赋之外收取“乡镇提留”,让基层官吏“自收自支”,否则,所谓基层政权根本无法维持。让那些官吏“自收自支”,能不能取代乡绅,不清楚,但官吏们必定会刮地三尺的,尤其是末流小吏。

  既然如此,那也就只能遵循旧制了,乡绅在乾圣朝仍然是发挥作用的,当然,他们的头上有个紧箍咒——分散于各地的缇骑就是他们的紧箍咒。

  乡绅替乡民发声,那更是……义之所在啊!

  “为乡民发声,实为我辈本分!”

  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文章,宁予理瞳孔一缩,立即对一旁的高丽婢说道:

  “你们都出去。”

  屋里只剩两人,气氛有些微妙。

  宁予理问道:

  “你来我这,就是为了这事的?”

  李鹤孙说:

  “正是,军户跋扈,你我身为乡绅,理应为乡民主持公道!”

  宁予理又问:

  “那如何主持?”

  “自然是老办法!”

  李鹤孙说道:

  “一边是乡绅请愿,一边是朝中大员上书朝廷,为地方陈情。”

  “这怎么可能?”

  宁予理惊道。

  “乾圣朝的规矩是文不言武,武不涉文。让我们家老三提这事,那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那是会掉脑袋的!”

  宁家老三宁予庆是户部员外郎,姓李的找上门,肯定是想让老三站出来为地方陈情了?

  陈情?

  陈个屁!

  文官插手兵事,是居心叵测,那是会掉脑袋的!

  这姓李的是想害死老三是不是!

  “瞧你急的,我于老三是同窗好友,又岂会害他!”

  李鹤孙摇摇头,详细说了一番自己的想法:

  “军户不粮不差不法,性情无不是跋扈非常,与地方百姓多有纠纷,官员受限于法度,不能拿押军户,这乡民又有几人不深受其苦?现如今,有人在报纸上大声疾呼“天理何在”,是啊,天理何在。我等乡绅,理应为乡民请命,一边向朝廷请命,一边通过报纸,痛斥军户依仗特权专横一事,至于老三他们嘛,就直接上书陈情——将民户所受冤屈,如实禀报就行。插手兵事?他们说的可不是兵事!是寻常民事,难道涉民之事,朝中官员都不能上书陈情?我朝军户,受皇恩浩荡,古之未有,虽是如此,却有军户不念皇恩,不遵法度,专横跋扈,耍蛮使赖,欺压良善……只要把这些事说出来就行,至于朝廷是否下令彻查,这压根就不重要。”

  “不重要?”

  宁予理消化了一会儿,疑惑道:

  “这样就行让朝廷取消军户的特权?让他们上交皇粮国税?”

  “古往今来,百姓种田,交皇粮国税实在是天经地义,为何军户特殊?”

  瞧瞧,这觉悟!

  简直就是大明“好乡绅”啊!

  “非但能尽废军户特权,”

  李鹤孙得意道:

  “甚至就连横行乡间多年的锦衣缇骑,也能一并赶出去!”

  “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军户跋扈,可怎么能比得上锦衣缇骑,那些缇骑横行于乡间,欺压良善,乡人不满甚矣。其纵容军户专横于乡间,待到,陛下与阁老们得知真相后,我等再加把劲,何愁不将其赶回京城?”

  此言让宁予理心脏狂跳,热血差点把脑子冲晕。

  为什么如此激动?

  因为二十几年来,乡绅的日子不好过,不仅仅是既要当差,又要纳粮,更要命的是什么?是遍布乡间的锦衣缇骑。

  那些锦衣缇骑,是朝廷派到各地,于乡间维持治安的,当年刚下来的时候,乡绅欢迎啊!那会乡下有土匪,有土寇,有流贼。就是那些锦衣缇骑把他们剿了个干净。

  然后呢?

  乡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过去,乡绅在乡下的权力那是一个大啊!

  什么是“武断乡曲”,那是必须的,非但本宗本族的大事小事都是乡绅作主,就连忙小姓旁村的事情,他们一样当家。

  可是缇骑来了,一切都改变了。

  过去,他们可以在家规族规为由,随意殴打乡人,可缇骑来了,立马夺了他们的这个权力,他们想打人?那是犯法的,缇骑或许不能像直接给他们判刑,但是却可以处以十五以下的拘役。什么是拘役,就是强迫他人干十五天的活。

  那个脸面啊……一下子就给磨个干净了!

  相比于军户的特权,那些缇骑的存在,压根就是把乡绅们的最后一点特权给夺走了,现在乡绅也就是协助官府征税啦,处理个家长里短了,至于其它的大事,找缇骑就行,他们天天骑马在乡间巡逻。

  有缇骑的主持公道下,要乡绅何用?

  这地方上现在真是绅苦似海啊!

  这会一听,能把缇骑也赶走,又如何能不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