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穿进男频搞基建 >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章
  虽定年号为昭庆, 但一般新皇登基,会于次年改元,以表遵循先皇遗志之意。

  嘉熙二年六月初六, 昭庆帝于广德大殿上, 接受宗亲和百官朝贺。

  朝贺之后,昭庆帝连颁数道诏书。

  一道为彰表皇室宗亲。

  尊亲父为太上皇,尊亲母为皇太后,封长姐楼荃为靖平长公主,次姐楼菱为宁宣长公主。

  越王楼综清除逆党有功,特封为镇南王。

  二道为封赏功臣。

  封霍延为定国公,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授杨广怀为左相, 范玉笙为右相。

  其余官员依次受封。

  三道为大赦天下。

  等诏书宣读完毕, 众人腿都站麻了。

  登基大典终于落下帷幕。

  天下初定, 百废待兴。

  楼喻不愿浪费时间, 当即召集群臣于勤政殿开会。

  “这几年来,我大盛百姓时常遭逢战乱, 无法安稳度日。眼下社稷初定,朕打算制定安民之策, 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众人深以为然。

  除庆州外, 其余州府多多少少都遭受过叛军流匪作乱, 老百姓苦不堪言。

  范玉笙道:“汤贼虽死,但尚有不少逃兵流窜在外,微臣担心他们会逃窜到各个州府,生出兵匪之患。”

  “嗯, 此事交由兵部处理, 拟定‘清匪计划’, 诏令各州知府和驻军将领贯彻落实, 力求清除匪患,以保百姓人身和财产安全!”

  兵部尚书段衡立刻躬身:“微臣领旨!”

  段衡原为湖州知府,同驻军统领裘光一同守卫过湖州,于军事上还算有些涉猎。

  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政,大多时候都由文官担任,当然,文官若精通军事,自然是锦上添花。

  杨广怀道:“启禀陛下,百姓因战乱,不少家园财物被毁,该如何安抚?”

  楼喻登基之前就忙着整理这些事情。

  他吩咐冯二笔将计划书分发给诸臣。

  “着各州知府尽快统计境内损失情况,包括城墙、屋舍、田地、粮食等等,悉数呈报中央。此事由户部负责。”

  户部尚书魏思恭敬领命。

  “财政部尽快清点国库账目,再呈报给朕。”

  楼荃应命。

  “工部依据各地城墙及防御工事毁损情况,立刻拟定修建计划。”

  工部尚书吕攸应命。

  “此外,受灾严重的州府,减免三年赋税。以上报告汇总后,再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这些事必须要尽快落实!”

  众臣齐声道:“遵旨!”

  兵部尚书段衡再次出列。

  “启禀陛下,如今西北不过两万兵力,是否应该增设兵马?”

  西北原本有八万兵马,汤诚先后调遣六万兵马企图争夺天下,而今只剩下两万。

  楼喻颔首,不由看向霍延,问道:“定国公此前整顿军队,可有良策?”

  霍延一直未曾发言,只是看着御案后意气风发的楼喻,就觉得满心欢喜。

  听闻问话,立刻回神道:“禀陛下,微臣前些时日已进行清点,经过数场战役,庆军尚余五万四千人。现已从中抽调五千人作为禁卫军,剩余兵马则驻守京城内外。”

  “可,那西北该如何?”

  “昆州一战,俘虏八千余人;桐州一战,俘虏近两万人;昌奎一战,俘虏三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西北,他们本身并无谋逆之心,只是因军令不可违,不得不被汤诚裹挟造反。”

  “你的意思是,可以让他们继续驻守西北?”

  “是。”

  楼喻又问:“俘虏中尚有不少汤诚心腹重将,他们该如何?”

  “主动归降的,可留;被动俘获的,则杀。”

  霍延不可能留下有异心的人。

  楼喻颔首,巡视诸臣,问:“西北如今将位空悬,诸位以为,何人能担任西北统帅一职?”

  段衡想也不想道:“微臣以为,定国公可担此任。”

  其余大臣皆附和。

  范玉笙笑着说:“霍家曾于西北立下赫赫战功,霍义与霍顺两位将军威名尚存,若定国公前去驻守,必能安定军心。”

  他说着,还扯着杨广怀一起:“杨相,你说是不是?”

  杨广怀不动声色打量霍延一眼,轻咳一声,“我不懂军务。”

  范玉笙:“……”

  楼喻不由弯唇,觉得杨广怀还跟以前一样有意思。

  他便问霍延:“霍爱卿以为呢?”

  霍延定定看着他:“微臣只听陛下调遣。不过,臣以为,这几次战役中,军中有不少良才涌现,若让他们驻守西北,西北定可如虎添翼。”

  前一句话意思是:你想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去做。

  后一句话意思是:但我还是希望能派别人去。

  楼喻心中一甜,肃着面色道:“朕知道了,朕会仔细考虑的。”

  众臣继续商谈了一些政务后,礼部尚书郎平见机出列道: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天下安定,四海无波。陛下年富力盛,是否广纳秀女,充盈后宫,为皇室开枝散叶?”

  他原为吉州知府,现被调到京城当礼部尚书。

  登基大典没他什么事儿,未料第一件事就捅了两个人的心窝子。

  楼喻这几年励精图治,从未沾过女色,因大业未成,众人只当他无心此事。

  而今当上皇帝,业立了,可不就要成家了嘛。

  其余大臣纷纷附和。

  范玉笙道:“眼下后位空悬,京中不少世家贵女均品貌端方,不如……”

  “范相年岁几何?”霍延忽然打断他,沉声问。

  杨广怀默默退后一步,以免被误伤。

  范玉笙虽被打断,却不见恼意,回道:“范某今年二十有二,定国公为何有此一问?”

  “范相可曾婚配?”霍延反问。

  范玉笙道:“自然不曾。不过范某婚配与否对江山社稷并无影响,陛下有无子嗣却事关国祚。”

  霍延一时竟无从反驳。

  他知道范玉笙所言句句在理,也知道楼喻现在肯定非常为难。

  身为臣子,他没有反驳的理由。

  楼喻温声道:“新朝初定,朕尚且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不过说到这个,朕倒是想起来,宫中还有先帝的后妃,她们该如何安置?”

  这话题转得巧妙。

  杨广怀立刻接话道:“陛下,微臣以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怀帝亦仁慈宽厚,宫中后妃皆年纪轻轻,不如遣散出宫,各自归家,让她们重新生活。”

  这些宫妃都不曾有孕,正值芳龄,在宫中孤独凋零,还不如放她们出宫另谋出路。

  郎平眉头轻蹙道:“可这不合礼法啊。”

  先帝的嫔妃怎能回到民间?

  范玉笙内心虽不赞同,但并未开口,只是看了一眼杨广怀,大致明白他为何这么说。

  陛下尚在庆州时,便废除休妻制,其中深意,大家不可能不明白。

  不仅庆州纺织厂有数千女工,其余州府也不断建造新的官营纺织厂,借鉴庆州水力大纺车的技术,招收不少女工。

  除却纺织厂,其余工厂或行业渐渐也有女工的身影出现。

  以庆州为首,八州女子的地位不断拔高。

  女子地位提高,那么这些后妃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是陪葬就是去庵堂清修。

  至少,眼前这位陛下不会同意这等处置方式。

  杨广怀语重心长道:“郞尚书,不要这么狭隘嘛,陛下登基大典时宣读的诏书你忘了?”

  “什么?”

  “大赦天下呀。”杨广怀笑眯眯道,“牢里的徒刑罪犯都能放出去,这些无辜的宫妃却不能,哪有这个道理?”

  郎平:“……”

  好像……有点道理哈。

  他便默认了此事,又换了个话题:“陛下,新朝初建,是否需要加开恩科,选拔官吏,从而填补朝中空缺?”

  楼喻对这事挺感兴趣,颔首道:“科举事关社稷,之后朕会拟一份草案,你照办便是。恩科便定在秋收后罢。”

  “臣遵旨。”

  “对了,还有一件事需要吏部去办。”楼喻道。

  吏部尚书叫薛齐,原本任吏部侍郎,当初城门迎接的官员中就有他。

  原先的吏部尚书投靠汤党,庆军入京前夜便逃离京城,这尚书之位便由薛齐接任了。

  薛齐躬身行礼:“请陛下吩咐。”

  “朕当初尚在庆州时,庆州及八州有一套专门的公文体系,吏部尽快将此套体系传至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各个府衙、县衙,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衙,必须革旧鼎新。”

  薛齐没在八州待过,不是很懂这套新体系,遂道:“恕微臣愚钝,恳请陛下许臣三日学习新法。”

  “自然,杨先生与范爱卿从旁协助。”

  “臣等遵旨!”

  要紧的政务处理完毕,众臣离开勤政殿,各自上衙办公。

  李树适时跑来禀报:“陛下,镇南王在宫外求见。”

  他打从田庄开始,就跟着楼喻,一直忠心耿耿,兼心思朗阔,楼喻便封他为威远侯,让他兼任禁卫军统领,掌管皇城内外。

  楼喻头也不抬道:“让他进来。”

  须臾,楼综入殿拜见楼喻。

  楼喻笑着说:“王叔免礼,赐座。”

  楼综倒也不客气,乐呵呵坐下说道:“陛下就算不赐座,臣也得厚着脸皮求个座儿,臣这把老骨头真的不顶用喽!”

  “王叔春秋鼎盛,何出此言?”楼喻诧异问。

  楼综哈哈一笑,“实不相瞒,臣这几年打了几场仗,伤了身体,以后就打算享享清福,过过安稳日子。”

  “朕待会让御医替你瞧瞧。”

  “不必不必,”楼综摆摆手,“不是什么大毛病,养养就好了。”

  “那就好,”楼喻不再坚持,问道,“不知王叔见朕有何要事?”

  楼综开门见山道:“臣当年举兵起事,是觉得天下不太平。而今陛下爱民如子,雄才大略,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臣手下尚有不少青壮,臣无暇管控他们,还请陛下帮帮臣呀!”

  这话说得连楼喻都不禁叹服。

  楼综可谓是相当识时务了。

  藩王手握重兵,不管哪位皇帝都会忌惮。更何况,楼喻自己就是藩王成就大业的典型例子。

  他现在不主动上交兵权,等着楼喻以后来削吗?

  楼喻可不是正乾帝和嘉熙帝,楼综有自知之明。

  但如果他只是干巴巴地上交兵权,或许楼喻还得推辞一下。

  毕竟他在铲除汤贼一事上立了很大的功劳。

  若非楼综牵制,汤诚直接集结大军攻打楼喻,楼喻就算能赢,也很有可能伤亡惨重。

  不能刚登基就寒了功臣的心。

  可现在楼综求他帮忙接手,他岂有拒绝之理?

  “王叔不愿再管他们,这么多青壮总不能放任散漫,不如这样,眼下全国上下都需要劳力,朕便雇佣他们替朝廷做工,定能保他们衣食无忧。”

  这群人放到外面,很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还不如拉去当劳力,支援各州战后重建工作。

  楼综大喜,忙要叩谢皇恩。

  “王叔太客气了,不必多礼。”

  楼综笑道:“还有一事,陛下日理万机,为天下百姓竭心尽力,臣没什么能耐,也想聊表一份心意。”

  “王叔请讲。”

  “臣之前在越州境内发现了一处金矿,正是用金矿招募了那些青壮为臣卖力。现在天下安定,金矿自然该归朝廷接管。”

  这么厚的礼,饶是楼喻也不禁心脏跳动一下。

  那可是金矿!

  楼综这份心意,实实在在取悦了他。

  他面色愈加柔和:“国库正空虚,王叔这份心意,朕便厚颜领了。”

  楼喻觉得一个镇南王的封号不足以匹配楼综的功劳,遂问:“不知王叔可曾请封了世子?”

  “还没,这几年给耽搁了。”楼综闻弦歌而知雅意,“还请陛下为我那不成器的长子劳心。”

  “这有什么?”楼喻笑道,“除了长子,王叔膝下还有一位嫡次子和一位嫡女吧?”

  “确实如此。”

  “朕打算授封二人为康郡王、端宜郡主,如何?”

  楼综笑意更浓:“臣多谢陛下隆恩!”

  有封号的郡王和郡主,比没有封号的要高一阶,他当然高兴。

  见过楼综后,楼喻又接连见了不少宗室和大臣。

  值得一说的是程达。

  程达此次勤王立功,楼喻封他为成英伯,命他继续驻守吉州边境。

  他捞了个爵位,喜气洋洋地来跟楼喻道别。

  还说了一件事儿。

  “陛下,微臣这些日子闲来无事,跟那群西北军俘虏聊了聊,有件事得跟您汇报。”

  “什么事?”

  程达说道:“他们说汤诚身边那个军师挺厉害的,以前是罪臣之后,被发配到西北充军,得汤诚重用,才改名换姓当了军师。”

  那个军师楼喻是知道的。

  汤诚死了,军师却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成为一名俘虏,如今应该就在霍延的管控之下。

  “你的意思是,他或许是对楼氏朝廷有怨,才帮助汤诚造反?”

  程达点点头:“不过这不是微臣想出来的,是温先生猜出来的。”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程达离开后,楼喻召来冯三墨,让他彻查军师一事。

  作为汤诚的心腹,军师到现在都没被杀,可见他是主动投降的。

  如果他真的怨恨楼氏,辅助汤诚推翻楼氏王朝,为何在兵败之后还要投降呢?

  向仇人投降,不像对方的作风。

  除非,他有比性命更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新帝登基,政令通达,全国各地公衙都在高效运转。

  各部、各地报告汇总后,楼喻再次于勤政殿开会。

  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对于受灾州府,朝廷将划拨救济专款,安抚受灾百姓。

  “除了专款,还得组织工匠修建被毁城池。”楼喻交待道,“若存在人力、物资短缺等问题,可由其他州府支援。”

  工部尚书吕攸道:“还请陛下明示。”

  “各地组织帮扶小组,保证资源供给的效率最优化。比如,庆州有铁,沧州有粮,吉州有煤,其他州府各自握有不同的资源,不如将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互帮互助。”

  当然,庆、沧、吉三州帮扶别的州府,那叫扶贫。

  吕攸懂了。

  他面色兴奋道:“此次受灾严重的州府有昆州、丰州、桐州等,这几州如今都亟待支援。可重建工作需要多种原料,据微臣所知,昆州盛产石灰石,丰州盛产木料,这二者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提供原料,其余州府皆可效仿。”

  范玉笙同样赞道:“好主意。”

  总不能什么都等着朝廷和其他州府支援吧?总得出点力。

  而且这力还出得心甘情愿。

  楼喻欣慰道:“工部结合各州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大家分工合作,把效率提上来,让老百姓尽早过上安稳日子。”

  诸臣对楼喻愈加拜服。

  有这样心怀百姓的英主,大盛何愁不昌明?

  一项又一项安民政策,从中央发往地方,再迅速落实到百姓头上。

  老百姓得到实惠,尽皆喜出望外,跪地面向京城行大礼。

  新朝新气象,楼喻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

  他翻开一份奏折,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二笔,把薛齐给朕叫来。”

  六部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城里,没一会儿,薛齐便匆忙赶至勤政殿。

  “微臣叩见陛下!”

  楼喻目生厉色:“朕之前让你督促公衙学习新的公文体系,怎么还有这样啰嗦的折子出现?”

  简直浪费他的时间!

  冯二笔将折子递给薛齐,薛齐见折子上通篇马屁,不由眼前一黑。

  谁不知道当今圣上最注重办公效率,这样一道废话连篇的折子,难怪陛下生气。

  他连忙俯身请罪:“微臣疏忽大意,请陛下恕罪!”

  其实,先帝还在时,朝中设有中书令,大臣上书得先经过中书令,才会呈送御案。

  像这样的折子,一般都会被中书令丢到垃圾堆里吃灰。

  只是,新朝建立后,楼喻撤去了中书令,一应奏表直接呈上御案。

  中书令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楼喻暂时还没有信得过的人。

  新朝未稳,他必须事事上心。

  但也因此滋生了这种企图谄媚圣上之事。

  楼喻淡淡道:“你们吏部工作没做到位,你这个尚书难辞其咎,罚俸一个月。这个奏表的,令其重写一封呈上来,如果再超过一百个字,让他趁早回家吧。”

  薛齐:“臣遵旨!”

  他这还没干到一个月啊!

  薛齐离开后,冯二笔捧着温茶递过来。

  “陛下,歇一歇吧。”

  虽然新朝建立确实有许多事亟待解决,但他实在担心陛下的身体。

  楼喻轻舒一口气,灌下一盏茶,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一炷香后叫醒我。”

  冯二笔建议:“不如去内殿榻上小憩片刻?”

  楼喻没回应。

  这是已经睡着了。

  冯二笔便安静地踏出殿外候着,防止有不长眼的跑来打搅陛下。

  正想着,一道身影出现在不远处。

  冯二笔定睛一看,是三墨。

  自从当了暗部首领后,冯三墨一年到头都是一身黑衣裳。

  如今正值盛夏,烈日炎炎,冯二笔看着就觉得热。

  他上前几步,对冯三墨比了个手势。

  冯三墨点点头,便同他一起站在廊下等候。

  兄弟二人因为忙碌,很久都没有聊过天了。

  冯二笔觑他一眼:“事情没办好?”

  “不是。”冯三墨低头看地。

  “那你怎么闷闷不乐的?”

  冯三墨瞥他一眼:“我没有。”

  冯二笔便笑了:“我是你哥,你什么心思,我一眼就瞧出来了。”

  “……”

  “说吧,”冯二笔撞他肩膀,“到底啥事儿?”

  冯三墨抿唇摇首。

  身为楼喻近侍,冯二笔知道不少机密。

  他前后联系了一下,便悄声问:“你不会是在担心失业吧?”

  冯三墨:“……”

  他这哥哥,时而迷糊,时而却鬼精得很。

  冯二笔不由失笑:“你是担心鸢尾以前那个组织抢了你的饭碗?”

  皇室有专门搜集情报的组织,而且是从大盛开国之初就建立的,在京城的势力比暗部要根深蒂固多了。

  这个组织忠于楼氏,如果陛下觉得暗部没用了可怎么办?

  冯三墨确实有那么一点担心。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陛下都登基了,那个组织怎么还没向陛下表示效忠?

  他倒是误会那个组织了。

  他们不是没表示效忠,只是楼喻并没有回应他们罢了。

  六月末,谢策身体恢复大半,已经可以下床走动。

  佟氏高兴之余,便乘车去紫云观还愿。

  谢信死了,谢策承袭宁恩侯的爵位。

  爵位是一代一代往下降的,按礼制,谢策应该是宁恩伯。

  但念及谢家立了功,楼喻便特准谢策继承侯爵,且谢家的侯爵还可以再沿袭三代。

  这封赏对谢家来说已经足够了。

  佟氏现在是侯府的老太君,日子过得平静而悠闲。

  自道士救下谢策后,她对紫云观便更加虔诚。

  入观后,她大方地捐了香火钱。

  想到茂儿尚未娶妻,她便打算去找道长问问姻缘。

  “善信请留步。”

  一位道长叫住她。

  佟氏转身,见到对方,不由微微一愣。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位道长似乎是青鹤观主的高徒。

  她只远远见过,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神仙人物。

  怎么对方主动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