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带着仓库回古代 > 第六十二章 先生可识得此局
  说好要和李咎讨论拼音的黄举人,和李咎切磋了半日的《三国》和李煜,直把粗懂皮毛的李咎折磨得不知今夕何夕。

  还是姗姗来迟的王县令才把黄举人从奇妙的文学世界里拉出来,回到眼前的现实:拼音的普及和适用。

  李咎是有这个打算,所以他做的课本都是带拼音的,李园人也是先学拼音后学文,遇到不会写的字儿都画个拼音上去。

  不过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被王县令盯上,更没想到黄举人已经非常精准地抓到了拼音的用法。

  李咎讨来一张大白纸,将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和加了点的U放上去,再往下写声母和韵母。

  一边写,他一边说道:“我从小学认字就是从拼音开始的,我的兄弟姐妹、师长亦是如此。因为孩童年幼,发蒙比较慢,因而我们学拼音要学一个月。但是长大后学起来就很快,一般一二天即可。学会了看拼音,接下来数年里,大家跟随夫子学文的书都是特制的,每个字都使用拼音标注。另外,我们确实有基于拼音、部首、笔画做索隐的字典,上面会用发音图标注每个拼音的发声。字典又分为学生、幼童可以使用的蒙学字典,以及书生、学子使用的高阶字典,还有供老学究、大学士使用的全词典,大家各取所需。”

  李咎写到这,笔下顿了顿。

  “其实也有专供农夫、牧民、工匠乃至商人使用的词典,用于规范一个行业里相关人员的用词。如此再也不用为南腔北调、地方性的称呼不同而犯难了。因为我不学无术,有许多字典、词典已经失传,但是用法和编纂法我都还记得。若是能编纂出一二本来刊行天下,想来也是我辈扬名的盛举了。”

  黄举人想到将来人手一本《黄公词典》的盛况,不由心头火热,恨不能立刻投入编纂,赶紧把这个名儿给占了。

  王县令倒是叹了声“可惜”,又说:“若是你说的字典都在,岂不是立刻能刊行天下?倒不必我们再费这功夫。”

  李咎摇摇头:“并不能,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写法,与其删删减减,左支右绌,倒不如从头开始。”

  王县令以为是前朝相关,或涉及隐私之类,面露了然。

  “此外,我自己觉得,学子使用的字典,还需要一个方言版。即,将一个字的方言发音和官话发音都列注其上。”

  黄举人点头:“诚应如此。咱们青山县是文风鼎盛的地方,便是如此,能教学子官话的也不过就你我几个,若是有个字典能仔细教一教,确实更加便利。由此再推及其他地方,也如一般情况,只要有通晓注音之人将每个字的方言注音一并写上,那些学过拼音的人,自然也能自行学习官话了。”

  王县令自己也是吃过学官话的苦的,在翰林院当值时未尝不曾看见因为一口官话说不明白羞于开口的同僚,闻得拼音还有这样的用法,仔细一想确实不假,道:“诚然如是。细想来当务之急是将最简单的俗语用拼音标注了来,再将这拼音注列其上,命本县学生学习、传授才好。同时还需劳烦几位老教习,取四书五经等,也将拼音注释上,以备未来学子学习。”

  王县令说到这里,心下一动,发现了这个计划里的阻碍:“然而抄书本就费工夫,若带上注音,一本书便需要两倍的时间才能抄得成。若是做成雕版去印,又似乎要刻许多母版,今年之内,庶几无望啊!”

  李咎笑道:“则也未必。我翻阅古籍,看见古人已有活字印刷之法,倘若用活字排版,那就剩下了诸多功夫。一版印个几千册,也并不成问题。当务之急是将雕版、蘸墨、印刷纸给做出来——我已命能工巧匠去琢磨此事,相信重赏之下,必有所得。倒是制活字的事情,还需要黄兄协助。”

  黄举人一听就懂:“我省得了,我按照常用的书本先将各个字单独写出来,用的多的就多写一些,用得少的就少一点,方便排成文篇,顺便也可以将咱们会用到的字理清楚,为编纂字典做准备。”

  王县令道:“若是果真成了,将来得以名传天下,李先生、黄先生是首功,将我添一笔陪在最后,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李咎哪里稀罕这个,一番推让过,最后黄、王二人便让他以“青山先生”为号题在首页,黄举人到时会单独写一篇文记叙此事。

  事实上黄举人早就在他的随笔里记录了好些李咎、李园的事情。

  李咎和他的李园实在太有趣了。阿柱、染织陈他们能发现李咎有抱负,黄举人也发现了。

  因为涉猎广泛,黄举人的眼界和心胸都比常人开阔得多。李咎对长工的优待,其实已经引起了部分富豪之家的不满。

  那些佃农、长短工等,私底下也会有交流。李园是外来户,还折腾出了肥皂、月华裙之类的好东西,一举一动都落在人眼里。

  这样一个在风口浪尖上的人家,自然而然会招惹来许多非议。

  李咎将长工和佃农的待遇提高了至少三四倍,以至于其他人家的佃农、长工颇有微词,难免做事懈怠,甚至隐隐期望自己的主家也能像李咎这样,多给点好处。

  今年因为李咎只圈了八十多个人,不乏拖家带口的,更不乏老弱病残,又早早放出风声今年不买人了,这才没有激起其他几家地主富商的激烈反对。

  不过他们反对,也翻不出天去。李咎已经得到了本地读书人的认可,又有县令、县丞等护着,他的好友染织陈交游广阔,他自己手上还捏着那些紧俏货,短时间内也就是被人背地里说两句罢,不会影响什么。

  但是长此以往就不好说了。今年荒山上只用了五六十人,明年再开几口窑,再种几亩地,难道还只用五六十人么?李咎对贫民的好反衬出其他人为富不仁,难免要被针对的。

  想着今天又可以给李咎记上一笔故事,又想到之前思考过的结果,一顿宴席过后,黄举人送了王县令回府,再送李咎到门口登车,趁机说道:

  “李贤弟行事有古风,眼中无贵贱,心中无尊卑,我自问做不到,故而十分敬佩贤弟。某素日自以为‘礼贤下士’已是不易,不想先生之风,目无下士,又比某更进一层。只是俗语有云‘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吾不敏,除非违背先生本心,否则无可救药。未知先生可解得此非议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