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带着仓库回古代 > 第四百零一章 借东风
  皇后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不是很多,仅限于重要的外命妇和采选时见过、听过的人。

  她翻遍了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来有谁能担当淑妃所说的“怪不得会让老三惦记上”——此人还是个寡妇,那就更奇怪了。

  “别卖关子了,到底是谁?既然我知道,你说来,我也帮你参详参详。”

  淑妃抿一口茶,又往里加了一小勺糖,笑道:“还能是谁,江南后起之秀,陛下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得了个好东西都想送去的丰穰侯的属官,姓赵的那位掌书呀。”

  “原来是她,难怪……果然好个模样,好个能为。”皇后果然就懂了。

  淑妃叹息一声:“若是纳了作妾,或者侧妃,想必陛下也不会说什么。偏老三非要她作正妃,这不就僵住了么。不过我倒也好奇,三郎说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到底是怎样的绝色?”

  “我也没见过,着实奇怪。乐康的性子,你是看着她长大的你也知道,虽然外面看着么,是和善又人缘好,实则很难交心。那赵家姑娘才和乐康见了几日,乐康竟能把她引为知己,这不是很奇怪么?自那年乐康去了金陵,总共才有三四十封信,一半儿都提到了她,夸她‘风姿动人’‘惊艳绝伦’的就有七八次。若我儿是个男子,我信一半儿,少年热恋上头,那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尚且有个说头。可我儿是个女儿,这总不能是被情啊爱啊糊了眼?”

  淑妃笑了两声:“还有这说法?啊,那我倒是放心了。既然连大公主都喜欢她,三郎喜欢,也不足为奇。咱们大姑娘的眼光差不了,三郎比不上大姑娘。”

  “你家三郎也是好的……康儿的眼光,确实不差。”皇后想着大公主自己看上的人,和她爹挑中的驸马,简直一个天上一个泥里。

  想到这,皇后突然有了个主意,只不肯自己主动说出来,却从别处聊起来:“话虽如此,那俩父子一直僵着也不是个办法。你想怎么办呢?”

  淑妃慨叹一声,道:“陛下不可能让步,再怎么也不能让一个见所未见的女子成为皇子妃呀。可是老三是个倔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也不会退却。我看有得等了。”

  “那……我的主意,不如想办法,把那女子叫到京城来,大家见一见。或者,陛下就同意了。又或者,那女子自己萌生退意,这不就结了?”

  皇后提议说道。

  淑妃想想,觉得不错:“娘娘说的是这个理儿。本来皇子妃应该从采选中产生。江南参加采选的不少,多这么一个人也不打眼。若果真选她,走这么一遭儿可堵住外面嚼舌的嘴。若她自个儿退了,也就无事了。这样办妥当!只是,该用什么名义召见她?是京城派人去接,还是让地方送来?”

  “正好乐康也该回来了,就让她回来时顺便带上赵姑娘,两人一起走,谁会关心公主多带了个人呢?又不用额外派人去,也不必让地方送了来,那,也就不必想什么召见的借口。等最后尘埃落定了,再编个名目也不晚。”

  皇后打的就是这个主意:“我还想着让丰穰侯护送她们来。一者丰穰侯自得封赏起,得有五六年了,从未进京述职,陛下未曾见过他一面,所知不过是飞鸿传书,以后要重用也没个底儿,若不重用,也不合他的才华,如此不妥当。二者,听说前朝的实验田沸沸扬扬,京里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什么稀奇古怪的传说都有了,让他亲自来会一会这些人,去去谣言也好。三者,陛下有意给他说亲,他却有言在先,必得一知己从此无二色。陛下也认了,不强求。那,这个侯夫人的人选就得他自己看过。可巧这轮采选的名义,天下出色的未嫁之女齐聚京城,保不齐丰穰侯就看对了哪个呢?”

  淑妃不疑有他:“前朝的事儿,我也不懂,只有姐姐知道的。不过这婚嫁事我就晓得了,丰穰侯眼界高,陛下想给他赐婚,又怕他不乐意。正好趁这机会让丰穰侯亲自见一见,这样再赐婚,就妥当不怕惹出乱子来。姐姐的主意是好的,咱们陛下是真的仁圣之君,往前数十代,可曾见这般纵容臣下、为臣下考量的天子?”

  淑妃一通吹,皇后也啧啧称是,两个后妃就这样做了决定。

  等皇帝陛下和三皇子不欢而散,回来生闷气时,皇后和淑妃就这样提议了。

  皇帝陛下素日没少拿外朝的事和皇后说,听见皇后说起实验田如何,不觉有什么问题,倒是皇后的提议,让他觉得很动心。

  丰穰侯被朝堂攻讦,这让他很头痛,总是和稀泥也不是个办法,让他自己来应对,倒是个解决之路。

  亲眼看看赵三九,也能处理掉他和三皇子的矛盾。

  最重要的是,总算能把乐康那个丫头弄回来了!不趁现在,还不知她要躲到几时!没良心的小讨债鬼!

  皇帝陛下开怀一笑,让人把晚饭摆在椒房殿,与皇后淑妃一起用膳,然后回到甘露殿立刻叫来侍讲学士草拟圣旨,命丰穰侯尽快护送城阳公主回京,务必带上他现在的掌书属官赵娘子。

  同时皇后下了一道谕旨给丰穰侯的属官赵娘子,请她进京。在给城阳公主的信里,也再三叮嘱城阳务必带上赵娘子一起。

  三皇子的事让皇后有了借口召回城阳,皇后也不吝啬帮三皇子成全他的心愿。

  三皇子和皇帝陛下的僵持暂且搁置,婚事只是他们人生中私事的一部分,他们的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公务。

  三位皇子都从外地平安归来,各自对现在的帝国有了自己的认知。

  大皇子认为国家到处欣欣向荣,人们越来越富裕,处处风流繁华,当今之世可称盛世,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元定盛世”的概念。

  他倒不是纯粹地为了讨皇帝陛下开心,他认真就这么想的。

  二皇子和三皇子则不约而同地点到了百姓的困苦。

  区别是二皇子谈仁治,谈官员应该如何善良地对待百姓,如何抚民、牧民,谈儒家圣道、仁政。

  三皇子谈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税收如何平衡,物价如何平衡,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中央朝廷如何控制地方的细枝末节不至于大权旁落,地方应该如何发展,技术站的必要性,要致富先修路,因地制宜,提高亩产……

  二皇子是典型的儒家——不,不对,皇帝陛下认为二皇子只是借儒家的学说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甚至隐隐有和学阀交换利益。

  而三皇子一张嘴,皇帝陛下就知道这是李咎教出来的徒弟没跑了。倒也不算突兀,因为在李咎横空出世之前,三皇子就是这样的性格和认知,那时候他受限于经历、视野,不足以把自己的认知落到实处,只能空谈些应该让百姓日子好过点、应该节俭些之类的话。现在的三皇子已经大概知道要怎么做了。

  皇帝陛下没有对此多加评价,因为该过年了,一切事情,都等到年后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