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锦衣大明 > 第九十五章 君子不争
  李眉山双手猛然攥紧了紫檀木盒,心中涌起一股愤懑之气,他不明白那个姓梁的捕快凭甚么敌视他人,自己才该有敌意才对的!

  他当时很想冲上去,大声地告诉那个姓梁的,他与冉清才是父母有命,婚约所系!

  可是他不能这么做。

  子曰:君子无所争。

  他不能容忍自己像个粗汉莽夫一样,当着冉清的面,同那个捕快争论是非,那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即便要争,也要同古时比赛射术一般,互相作揖礼让登场,赛罢共饮一杯,这才是君子之争。

  他想,自己确实也有不妥之处,假如他知道那个梁叛也有信物相送给冉清的话,便不该在西苑抢先送出这支彩凤步摇金钗。

  自己应当等梁叛到了,两人共同将各自的礼物取出来,交给冉清选择。

  好在他并未事先知道,所以不知者可以不罪,这可以让他心中的不安稍稍减轻一些。

  李眉山心中愁结着这些事,又记着圣人的教诲,不断地反省自己,却只得一阵阵的患得患失。

  也不知过了多久,香料已烧尽了,那小厮从踏上起身,抱着铜炉的双耳轻手轻脚地向书房外面走去。

  李眉山惊醒过来,问道:“水青,香尽了?”

  “是。”那名叫“水青”的小厮低声道,“一个时辰了。”

  这小厮是李眉山在京师买的,原先是关外逃难到京的一家小孩,本名叫安镇,被他改成了水青。

  所谓水青,那便是冉清的清字拆分而来的了。

  李眉山说了一声知道了,水青便捧了香炉到门外,很快返回来,将几个窗前的暖帘都卷起来,屋内弥漫的烟气登时穿窗而出,从书房之中散逸开来。

  李眉山看了看水青忙碌的背影,不觉一阵恍惚。

  这孩子才十四岁,生得相貌清秀,身体本来便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十分纤弱,皮肤又有些病态的白皙,李眉山看着水青操持忙碌的样子,眼中仿佛幻出了冉清的影子。

  如果是她的话……

  他张了张口,喉咙有些发干,其中却仿佛有一股气郁结着,半句话也说不出来,终于忍住。

  李眉山觉得自己快要得了痴病了。

  书房之中被香气熏了整整一个时辰。

  虽然盘桓在空中的烟云很快就散尽了,但是那满墙的书架和壁缝之中,都在缓缓向外渗发着丝丝缕缕的香气,叫人精神一振,心胸一阵清明开朗。

  李眉山心中的抑郁也稍稍散去了些,抬头从窗洞中看看天色,距离约定的时辰也差不多了。

  恰好此时书房外面脚步橐橐,两人并着肩向门口走来。

  水青刚刚将最后一条暖帘卷在半空,见状连忙系紧了绳带,低了头穿鞋出去,一丝不苟地伺候客人进了门。

  然后在外面将门掩上,急匆匆地到不远处的凉棚下,将煮好的茶水提了过来。

  外边小厮在忙碌,屋里三人却已施施然

  相对行礼。

  李眉山早已将檀木盒藏进了袖中,与那两人再三礼让一番,请姜聿寿和郑俊彦分别坐了。

  姜聿寿因来时郑俊彦与他并肩而行,已然有些不满,此时见李眉山将他二人安排并坐,更加不快。

  但他不好发作,只是脸色木然地坐在榻几边上,双眼望着屋顶,不肯先开口。

  在姜聿寿看来,李眉山的名望或许将将高过自己,但是这两人毕竟不过是白身,并无职衔,自己怎么也是个官,与这郑俊彦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何况前几日郑俊彦在南城出了那件丑事,非但名声大跌,还连累金陵社被南都社的人连番贬损。

  听听那些人写的诗词:

  朝辞帝阙下江南,夜宿凤楼忘国安。

  君子不肯拜夫子,急把干娘唤鸨子。

  这首《贺小君子临南都》虽然损了些,但还算客气了。

  还有一首《点绛唇》,写得更加不堪入目:

  六小君子,昔时翰林同行走。

  自北南来,共寝金叶柳。

  李君郑子,床前谦让风情。饮此杯。

  同僚我辈,从此是连襟。

  这等词虽然写得粗鄙不堪,又格律不通,但是一夜之间便传遍了整个南京学林,仿佛是哪位大才又出了一篇旷世佳作一般。

  姜聿寿朝郑俊彦瞥了一眼,见他好像没事人一样,正襟危坐在那里,毫无愧疚之色,心中本来便有些瞧他不起,此时更加不屑,脸色愈发冷了几分。

  郑俊彦自然知道因为那件事,自己的声望已经跌到谷底。

  但是他身负重任,此时只能咬牙隐忍。

  郑俊彦能够隐隐察觉到姜聿寿对自己的轻视和不满,他自己心中也是恼恨不已,但金陵社新创,事务繁多,并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

  他想:君子不器,不可拘泥于形而忘却了本来的目的,不由得精神一振。

  他一直揣着满腹的心思,仿佛此时才闻到满室的馨香,顿觉沁人心脾,神气愈发振作起来。

  这两人是来向李眉山汇报学社进展的。

  李眉山自两日之前开始,已经正式接掌学社。

  姜聿寿专管国子监,而李眉山从京师带来的几位“小君子”,则分别负责府学、江宁县学、上元县学,以及不在学中的学生。

  郑俊彦原本在几个小君子当中声望最高,最初的安排是让他负责应天府学,可是几日前在青云店外的那出闹剧,使得几位小君子的名声大受诟病,其中尤以郑俊彦受到的抨击和指摘最多。

  所以李眉山不得不临时更改定议,让郑俊彦去招募不在学中的学生。

  所谓不在学的,仅仅指的是不在应天府学和两县县学的,其他府县的学生到了南京来备考乡试,也要算在此列。

  至于尚无生员身份的童生,自然也在其中。

  所以郑俊彦实际所管的人数相当可观,只是颇有些良莠不齐罢了。

  李眉山开口先问的郑俊彦

  。

  国子监好说,姜聿寿其实颇有几分笼络之术,基本不必担心,人数也早已定规。

  他们的对手南都社在国子监中根本无从下手。

  竞争最大的还是在郑俊彦这里。

  郑俊彦听他问到正事,连忙坐正了身子,沉声道:“近两日人数颇为可观,不过……”

  不过如何,他没有说。

  姜聿寿却接着道:“哼,人数虽多,尽是庸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