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锦衣大明 > 第216章 意外交待
  梁叛“啪啪”地拍了两下巴掌,让众人从愣神当中醒过来,大声道:“罪名驾帖上说得很清楚了,证据也查得差不多了,你们违禁走私的商船也已经扣下来了。

  “下面,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自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本官离开这间屋子之前,如果有人还是一句话没说的——就地正法!”

  梁叛毫无征兆的残酷镇压,让李梧也有些失神。

  在他一贯的印象里,梁五这个人虽然出手时往往骇人听闻,但不到不得已的关头,绝不会直接下这等死手的。

  他以为梁叛会用一系列下套诱供的手段,先取得心理上的绝对优势,再让陈家人被迫就范,这也是梁叛一贯的手段,今日却是为何?

  不过李梧虽然疑惑,转念一想也便明白了。

  梁叛要做的这件事属实太过危险,只要走漏一点风声,那便有可能是万劫不复的结果,所以他没时间也没心情再跟这商人纠缠啰嗦了,干脆就用最直接的手段——暴力镇压。

  “书记官进来,开始!”

  梁叛坐在椅子里,双手交叉在小腹前,冷然喝道。

  台州府的一名书吏当即抱着厚厚的一捧空白卷宗进来,后面跟着两个皂隶,一人手中拿着笔墨,一人进门便掀了一方茶几,将上面乱七八糟的茶盏果盘全都“丁铃当啷”砸到了地上,陈家众人一个个给这阵仗吓得面如土色。

  那书记官便用那茶几勉强作个书案,摊开了空白卷宗,提笔舔饱了墨,便低着头等待。

  实际这书吏也是心中栗六,饶是他在府衙供事多年,也没见过这样的阵仗——逼到人家大户的家里,既不上刑也不审问,硬要别人自己交待,不说就杀!

  要天下的案子都这样审,那还要官堂衙门做甚么,还要水火威武何用?

  再说四海商行虽然走私犯禁,但也的确肯仗义疏财,堂门口这块匾,就是当年台州大旱时,陈家捐了一万石粮食,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时任浙江巡抚和台州府才嘉奖赏赐的。

  那些粮食听说还是陈家用商船载了大笔金银,从海上冒着风浪,和鸡笼(东山)人换的……

  不过他也只敢自己腹诽,别说嘴上有甚么怨言,就连表情也不敢稍有不敬。

  好在多年胥吏场上,早已练就了一套眼观鼻鼻观心的忘我境界,只管竖起耳朵,谁说甚么他就记甚么。

  堂屋里静得吓人,只是等了好一片刻,也没人肯先出声。

  梁叛也不着急,反正陈家违反海禁已经是证据确凿,他随时可以将港口的那艘商船拿下。

  如果单单只是违禁出海倒也罢了,可四海商行历年走私是不争的事实,而走私一定通倭,根本查也不必查,抓一千个出海走私的,以通倭罪杀了,也不会错杀一个。

  不通倭的商船在海上寸步难行,更不要说载着无数商货银两堂而皇之地穿行在东洋、 南洋的茫茫海域之间了。

  所以四海商行陈家,如果办个满门通倭一定有冤枉,但就眼前屋里或坐或站的这老老少少几个人,按照律例没有一个不可杀。

  梁叛今天不惮于杀几个人。

  所以他等得起。

  当然了,最好的结果,就是陈家肯真心实意地通力合作,让那商船将自己带到龟山岛,并且掩护自己登岛、撤退。

  中策是拿住陈家的几口人做人质,再逼迫他们命令商船送自己上岛,并掩护自己撤退。

  下策自然是将这些人杀光,或者陈家人拒不合作,那就只有强行夺船,伺机登岛,但还要防着船上的人给自己捣乱,甚至背后捅刀子……

  现在这老太婆的态度已经很明白,上策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等一个中策。

  此刻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动作,老太太依旧木然地站着,眼神有些空洞;陈合北则迷茫又焦急;陈纪痛得浑身发颤,也咬着牙不敢作声。

  剩下几个陈家的老少,更不敢有甚么额外的举动,囿于森严的家法和家主的威望,老太太和陈合北都还没开口,他们还不敢先说,哪怕已经有人跃跃欲试了。

  就连那书吏也举着笔半天也没有放下。

  陈家的人也都在等,希望可以等出甚么转机来。

  可他们与梁叛的等不同,梁叛早已做好了杀人的打算,也做好了执行下策计划的准备,所以他的心态始终是平静的。

  但陈家人则不同,随着时间的越来越短,他们的心也越悬越高,会变得愈发紧张和恐惧。

  家法和尊卑的约束力正变得越来越弱,所有人对生存需求的本能逐渐占据了上风。

  梁叛淡淡地扫了众人一眼,他看得出,陈家有两个年轻的子侄已经坐不住了,其中一个表现的尤为焦躁,不断地咽着口水,两腿肌肉紧绷,屁股已经几乎离开了座位,双眼盯着梁叛,好像随时都会站起来说话。

  这些举动显然也没能逃过陈家老太太的眼睛,她晓得大势已去,颓然坐倒。

  她知道,要不了一会儿,老四家那个不成器的混账孩子就要开口了。

  谁知没等到老四家的那位站起来说话,被压在地上的陈少东家已经抢先喊了起来:“我招认,我招认!我们家勾结倭寇,常年往琉球和那霸贩卖生丝、瓷器……”

  他的声音实在太大,连外面院里把守的皂隶也忍不住循声望来。

  管寄抬手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狠狠地扇在了陈纪的嘴上,骂道:“小声点,再喊叫便砍了你!”

  陈纪的嘴巴被扇得通红,却不敢有半点儿不满之色,反倒谄媚地笑道:“是是是,我小声说,大人们还有甚么要问的?哦,我还知道,我们家这块牌匾,是当年台州大旱的时候,我奶奶用囤积的一万石粮食换的,其实当年我们仓库里一共有四万石粮食,只是一直没拿出来,等到饿死不少人以后,才拿了一万两,换的这块匾……”

  正在飞笔记录的书吏猛然抬起头来,一双通红的眼睛紧盯着陈纪。

  他在这一刻似乎忘了自己的身份,声音颤抖地问道:“你们当年……不是从海外筹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