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末封疆 > 第二百一十章 议政奉天殿
  崇祯下意识的抬手接过了王承恩毕恭毕敬呈上的密疏,他再次疑惑的看了一眼面前这位侍奉了自己多年的老太监。

  尽管已经拿在了手里,但此刻的崇祯皇帝实在是没有心思去关心武平卫一名小小的指挥使想用密疏去检举何人。

  以魏渊的官职,连在奉天殿内站立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不是兵部文书中提到了亳州失陷,而魏渊身为武平卫指挥使难辞其咎的话。估计魏渊这封密疏会汇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密疏一起,整齐的排列在乾清宫的御案之上,等待着在某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被大明帝国的最高主宰随手翻开。

  时辰已近正午,初春耀眼的阳光散落于金黄色琉璃瓦之上,透过奉天殿朱红色的门窗毫无保留的倾泻到了站立的文武百官身上。在殿内金砖的映射下,整座大殿之内显得金碧辉煌,唯独龙椅之上的方寸之地显得暗淡了许多。

  在这一片暗淡之中,崇祯皇帝脸上的表情让人捉摸不定。大殿内站立的文武百官显得各怀心事,有人时不时的偷瞄一眼皇上,在心里猜测着刚刚小太监递上的奏疏是否同自己有关。

  崇祯已经仔仔细细的盯着魏渊的密疏看了三遍了,他生怕自己遗漏了哪些重点亦或是看错了密疏的内容。

  王承恩看出了皇帝脸上恍惚的神色,他躬身请示。

  “皇爷?”

  崇祯的眼皮略微抬了抬,看到王承恩后他急忙双手将密疏塞给了这位老太监。

  “王承恩,快把这封密疏读给百官们听!”

  崇祯的语气中夹杂着急促与喜悦,仿佛还有着一丝丝的不确定。他现在急需王承恩与殿内的百官们一起来验证自己刚刚的判断。

  这下轮到王承恩疑惑了,伺候了皇帝这么多年,朝堂之上崇祯如此表现确实少见。他也想看看到底魏渊的密疏有什么样的魔力,带着好奇心王承恩用略显尖锐但却底气十足声音,立于御台之上宣读着魏渊的密疏。

  “臣武平卫指挥使魏渊万死请罪,崇祯十三年二月二十四。贼寇‘曹操’罗汝才引兵五万进犯武平、亳州两城。臣统兵与贼人鏖战于武平城下,虽侥幸退敌。然实无力分兵东救,致使亳州失陷。”

  殿内的浙党官员一听到这,不仅为魏渊的身家性命捏了把汗。他们深知崇祯的脾气秉性,这位急功近利的帝国主宰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败。而且这位自视甚高的君王极度反感手下人为失败找各种个样的借口。魏渊对亳州失陷一事进行辩解,无疑触碰了皇帝的逆鳞。

  百官都认为,崇祯之所以要王承恩宣读奏疏,就是为了给大家树立一个反面典型,引以为戒。

  此刻内阁首辅周延儒也暗地里准备好了一会儿的觐见之言了,他自信自己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服皇帝诛杀魏渊。

  正在高声宣读诏书的王承恩突然停下了,他有些不敢相信的转过脸瞧向了崇祯,迎着他的则是君王那难以抑制的兴奋眼神。

  王承恩继续道:

  “然幸得圣上庇护,臣在领兵追敌的战斗中生擒贼首罗汝才。随后引兵班师武平,于崇祯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复克亳州,全歼万余贼兵。”

  王承恩宣读的密疏在此戛然而止,整座奉天殿内的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满朝文武皆不敢相信自己耳中所听到的内容。

  “夺回亳州府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

  “竟然生擒了贼首罗汝才?”

  “这、这魏渊说的到底是真是假啊?”

  “这怎么可能啊?魏渊一个黄毛小儿能生擒那‘曹操’不成?”

  片刻的沉寂之后,朝堂之上到处都响起了窃窃私语之声。

  尽管后世之人在谈论起明末农民战争之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唯有李自成、张献忠两人。但就崇祯十三年处的时局来看,李自成还算不上朝廷头号的心腹之患。最令大明朝为之头疼的无疑只有张献忠与罗汝才二人。如果两人非要分个高下的话,那此时流贼的核心人物只能‘曹操’罗汝才。

  论资格,他是与高迎祥同在崇祯初年就拉起了造反大旗,属于三十六营主要的首领之一。论实力,罗汝才号称拥兵十余万,军力更是在张献忠之上。

  因此今日魏渊生擒曹操罗汝才,对于大明朝廷的震撼无异于当年孙传庭生擒闯王高迎祥。

  就在满朝文武还没有从魏渊带来的巨大震撼中缓过神来的时候,周延儒向前迈了一步,撩衣跪倒,高呼万岁!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啊!罗汝才乃中原流贼之首,此贼被擒,我大明江山无忧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堂之内的众位官员见周延儒此举,也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在百官的恭贺声中,崇祯皇帝难得的露出了笑脸,他有些苍白的脸上泛出了难得一见的红光。这位帝国的最高主宰,此刻就好像拿到了心爱玩具的孩童般,紧握着魏渊的密疏,在御台之上来回的走动着。

  “好!好啊!朕要魏渊将罗汝才押解到京城来。朕要在午门举办献俘仪式!朕要让全天下的子民都知道这件大喜事!”

  说话之间,极度兴奋的崇祯仿佛看到了一幅无比荣光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他看到了自己端坐于午门之上,自己心爱的三位皇子侍立于一旁,各位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则垂立于午门两侧。在雄壮的军乐声中魏渊恭敬的献上俘虏,而聚集在大明门以外街道上的几十万京城军民们则遥望着宫阙的方向欢声雷动,齐呼万岁。

  猛然间崇祯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一般,急忙说道:

  “对了!朕还要亲自去太庙进行祭告,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给列祖列宗们。”

  奉天殿内的百官看着有些亢奋的皇帝,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自顾自的转了几圈之后,崇祯好像刚刚发现百官们还跪在地上一样。

  “众位爱卿,快快平身!”

  还没等周延儒的身子完全站起来,崇祯便着急的问道:

  “周阁老,你说献俘于午门可好啊?”

  “啊,好!陛下您圣断!献俘贼首可使我大明朝的臣子们看到圣上您的天威浩荡—”

  没等周延儒开始自己长篇大论的歌功颂德之词,之前已经坐回到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急不可耐的打断道:

  “若是献俘的话,亳州与京师相聚千里之遥。再加上河南复起的李自成,押送囚犯的这一路可不太平。若是这罗汝才半路出了闪失那可如何是好?”

  “呃,微臣倒是有一策,可以一试。”

  讲话的乃是礼部侍郎曾贺平,浙党出身。

  “曾爱卿,你有何良策尽管说来便是。”

  “依微臣之见,可将那罗汝才由陆路押解至海州。而后经水路直抵天津卫。此法虽说耗时,但却很是周全。”

  翻看一下地图便知道曾贺平口中的耗时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依照明朝的交通运输速度,这位曾侍郎画出的线路至少要比由亳州直接北上入京多走上数月不止。

  不得不说,曾贺平的办法那是绝对的安全。亳州位于中原流贼活动的前沿,再往东往南便鲜有大规模的流贼出没了。等到了海上,流贼们更是没有实力与强大的大明水师相抗衡的。

  然而崇祯皇帝对这个办法显得很是不以为然,他巴不得魏渊能够插上翅膀,立刻把罗汝才带到自己的面前才好呢。

  没等皇帝表态,周延儒便站出来反对了。他厉声的质问道:

  “曾侍郎你还是我大明朝的臣子吗?”

  “不知首辅大人何处此言啊?”

  曾贺平倒是显得不卑不亢。

  “哼,照你曾侍郎刚刚那么讲。难道亳州以北,京师以南都被那贼人占去了不成?”

  “下官并无此意,只是此法相对安全而已。”

  “安全?曾侍郎你还真是会说笑。如今上奉天子圣明,下有将士同心。我大明堂堂的官军押解着朝廷的钦犯,何人胆敢造次。那些宵小之辈躲避我官军的追击还来不及呢,又怎会主动前来送死呢?我看曾侍郎你是被流贼吓怕了。”

  曾贺平原本就并非能言善辩之辈,一时间被周延儒驳的哑口无言。东林党人讲究“非我同类,即为仇敌。”对于仇敌的观点,不论对错那是要一律坚决反对的。

  东林党人出身的士大夫们大多善辩,可能论起政治远见与治国才能他们并不擅长。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扛着正义的大旗不假思索的去批评其他党派的的观点,他们可是很专业的。毕竟做事情是需要努力的,而批评人动动嘴就可以了。

  果然,周延儒那不切实际的理想观念与崇祯皇帝不谋而合。在痛斥了一番曾贺平危言耸听之后。崇祯皇帝很快便敲定了由亳州直接一路向北,直穿中原的献俘计划。

  眼前的问题处理完,接下来便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今日魏渊立下如此奇功,众位爱卿以为如何赏赐他好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人,第一个站出来为魏渊这个打着“浙党”标签的将领请赏的,竟然就是东林党的领袖、内阁首辅周延儒。

  就在王承恩宣读密疏之时,这位内阁首辅大人已经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所在。那就是魏渊为什么要以密疏的形式来想皇帝报捷,而没有通过杨嗣昌。

  周延儒意识到,这是魏渊释放出的一个信号。一个在他看来脱离“浙党”,投入东林党人怀抱的信号。于是周延儒决定为魏渊的“弃暗投明”纳一份投名状。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魏渊魏将军乃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如今外有建虏为祸,内有流贼横行。陛下应多多提拔魏渊这种年轻有为的将领。”

  崇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周阁老所言极是,你以为魏渊担任何职妥当啊?”

  “老臣以为可由魏渊出任凤阳总督一职,节制河南诸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