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三国之袁家逆子 > 第四百章:河北的及时雨
  五六百石粮草,换一个太平年间的骠骑将军乃至车骑将军的封位,绝对是划算的买卖。

  但问题是,现在是太平年景吗?

  乱世之中重视的武力!官职什么的都是虚名。

  黑山贼纵横黑山那么多年,劫掠的客商就不说了,甚至连官员都敢劫掠,到最后甚至直接就割据了黑山和黑山周围的郡县。

  便宜老爹为了招揽张燕,还不是上书封了张燕一个将军位?

  乱世之中,官职不值钱。

  更何况自己现在这个征东将军的官位已经足够自己发动灭魏战争,根本不需要再往上升官了。

  所以,荀彧此刻给出自己的这条建议,可以说是切中要害,并且来的非常及时。

  如果荀彧不说这个,自己就算能够想到这一点,估计也要等到好几天之后,可到了那时,只怕封锁消息也来不及了。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作为一个臣子,给出这样的建议。

  说句好听的那叫为主公着想,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离间主公和亲父之间的感情。

  荀彧居然会冒这么大风险,说出这样的话?

  虽说知道荀彧是个忠直之人,但可不代表荀彧真就是个老实人,论起心眼,这位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的人物。

  可不比那位明哲保身的毒士少多少。

  看到袁谭以疑惑地目光注视自己,荀彧眼中却没有半分异色,反而坦坦荡荡的说道:“臣下只是称将军为君候,却并未称燕公为主公。”

  好嘛。

  听到荀彧这个理由,袁谭无奈的耸耸肩,荀彧这话说的,自己还真没有半分反击的余地。

  毕竟人家说的是实情,并且按照道理来算,还真说得过去。

  我是认你袁谭为主公,那肯定要为你考量,至于袁绍那边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

  况且这件事只要稍加操作一番,让河北那边只知道徐州丰收,不晓得到底有多丰收而已。

  严格来说还算不上什么欺瞒,毕竟河北那边也不可能为了这点小事特意发一封书信。

  或者让陈震走上一遭问问,诶你们徐州今年产了多少粮啊。

  最多只是在闲谈之中提上一句,徐州今年丰收啊之类云云。

  然后按照往年徐州的粮食产量,先入为主的推断一番,估计也就产了个两三百万石粮。

  即便他们知晓肥料的效果,估计也不会太过在意,毕竟,直到现在,也就只有徐州民部知晓,徐州的百姓和开垦出来的田地数字到底是多少。

  在秉持传统观念的袁绍等人心中,甚至是其他诸侯,如曹操孙策他们。

  也不可能想得到,袁谭居然在“堆肥法”尚未确定是否可行的情况下。

  乱世之中,流民很多,但不是谁都可以招募的,招揽来了不给粮食,不给安置。

  那招募到州郡的流民就会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甚至还会激起民变,到最后给州郡带来的破坏不亚于一场兵灾。

  但袁谭却直接大手笔招揽了几十万的流民,包括泰山贼在内,徐州今年新增的人口达到了四十九万七千之巨。

  在这个时代,这个数字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能够支撑四十九万七千近乎于脱产的流民进入徐州,脱产这个词并非夸张。

  要知道,流民虽然是重要的生产力来源,但在他们抵达徐州的第一年,准确一点说,是第一次秋收之前。

  他们根本不能为徐州创造出任何新的财富!

  徐州能够支撑到第一次秋收还不崩盘,完全是靠着袁谭之前出售给刘表和孙策,前后八千套徐州铠换来的粮秣!

  但这些粮秣也是相当有限,将近五十万的流民,一个月需要消耗的粟米就是一石,加上其他的安置需要。

  一个流民,在三月抵达徐州,到九月之前,这段时间里,他们每个月每个人至少要消耗两石的粟米!

  放在一起就是将近六百万石粮秣,更不用说在这期间袁谭还在主持将作院的技术改革,发出了募匠令。

  并且建立了清平军学,重编府兵,编练新军等等,这些都是极大的支出。

  而流民们所耕种的,大多又都是抛荒过的田地,换句话说,如果袁谭的堆肥法无法取得他预料中的效果。

  哪怕肥料增产了三成的粮食收入,到最后也是收支不抵的结局!

  是以,在外界看来,袁谭根本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去招募那么多流民进入徐州。

  在世人眼中,徐州今年真正新增的人口,也就只有泰山贼这一只十五万人而已。

  虽说这个数字也很广,但十五万人能够开垦的土地也是相当有限。

  土地少了,肥料所起到的效果也会小,这是不需要多加调查就能够得出的结论。

  是以,此时此刻,虽说堆肥法所带来的惊人效果,已经随着徐州这一番大丰收,传遍了整个大汉各个诸侯的耳中。

  但在这些诸侯们看来,袁谭眼下所掌控的徐州,也不过是刚好实现了收支平衡而已。

  想要出兵远征,至少还需要一年的功夫才行。

  荀彧所给出的,隐瞒真实产量的计策,在世人这样的认知下,有着充足的可行性!

  ……

  徐州,在袁谭命令下,荀彧迅速起草了一封书信,发往河北,附带的则是堆肥法所取得的效果和堆肥处理处的设置方案。

  在得到这封书信后,袁绍虽说谈不上如获至宝,但对于自己这个儿子还是颇为满意。

  同样是秋收,袁绍很无奈的发现,自己虽然从世家手中解放了大量的佃农,但这些佃农和同样从世家手中得到的田地。

  所能够给他带来的收入增长虽然有,但却远远没有多到让袁绍满意的地步。

  今年整个河北幽、并、雍、冀,四州加在一起,赋税增长也不过是三百万石而已。

  三百万石粟米,听起来很多,但放在河北大军面前,也不过是半年的军费而已。

  而且这还是指河北五十万大军不出征的情况下。

  一旦出征,军费的消耗翻倍都是说少了,一名士兵在平日里只需要一月一石粟米便可以保证训练、巡逻等日常的能量消耗。

  可要是上了前线,大量的体力消耗工作,包括战场厮杀等等,至少需要两石粟米,还需有干菜、肉脯等等。

  才可以确保士兵们的体力和士气不至于因为非战争原因而跌落。

  更不用说,河北不同于徐州,可以种植水稻,河北只能够种植小麦,一年只有一次收获的机会。

  袁绍原本计划,是在定安三年的腊月,也就是后年出征曹魏,一举荡灭自己这个发小兼一生之敌。

  但按照眼下这个粮食产量来看,哪怕河北再积蓄两年,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袁谭这个时候送来堆肥法,可以说极大的缓解了袁绍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