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47章 军机处的设想2
  “既然不了解佛郎机,那么内阁、兵部对于前线的战争,也是一点不清楚了。”

  “臣等有罪。”

  看朱厚熜脸色不好看,杨廷和这些内阁阁臣,以及礼部尚书袁宗皋、兵部尚书王宪都是立马俯身认罪。

  本来是小事情,大家都看不上的番夷葡萄牙而已。但既然惹到皇帝不高兴,下面的大臣当然是要认罪。不管皇帝是因为什么不高兴,对于大臣来说,只要不是具体的人物、事件,那么反应都是认罪。反正又不是什么大事情,最多让皇帝发泄一下就可以过去。

  认罪就是让皇帝消气,而不是真的认罪。其实杨廷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不过是一个番邦小国,并不值得他们这些大佬关注。

  只是他们要给朱厚熜这个皇帝面子。

  朱厚熜生气?

  才没有生气。

  早在接到要驱逐葡萄牙商人的奏折的时候,朱厚熜就已经想到了现在的局面。杨廷和他们都是这个年代的无双国士,都是这个年代的精英阶层。他们能够轻松的处理这个年代的事情,是这个年代非常合格的官僚。

  只是他们的视野受限。

  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他们这些人不聪明,也不是他们这些人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时空当中,自然而然受到了一些眼界方面的限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就是因为这个时空土生土长的读书人,受到这个时空主流思想的影响,因此反而看不清楚这个年代的全貌。他们看不到海贸的重要性,看不到来自遥远西方的殖民国家的威胁,看不到西方国家未来会给古老的东方大地带来什么影响。

  要是他们知道,他们能够针对性的想出比朱厚熜这种半吊子的更好的办法。

  因此朱厚熜并不会怪责这些人,说他们怎么怎么差。自诩为聪明的现代人,在移动电话刚刚发展的时候,谁能够想象得到几十年后智能手机带给生活的便捷。

  人都是一样的。

  看历史总觉得自己聪明,但却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却无法判断未来的发展。因为只要是人,都会有历史局限性。

  朱厚熜是没生气,但必须要表现出自己生气。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自己想要的东西。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都不能盲目的推进,特别是反对力量强大的时候,更是不能盲目推进。

  而且想要推进,就要有正当的借口。

  名正言顺。

  “这次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只此一例,下不为例。以后讨论军事问题、番邦问题,内阁、兵部都必须要对于对方有准确的了解。朕需要听到详细的情报,这样才能够有最佳的判断和选择。”

  “臣等遵旨。”

  反正不是什么大事情。

  信息的不对称。

  皇帝就坐在皇宫当中,所有的情报都要从别人手中拿到。这就会造成皇帝消息渠道的有限。因此皇帝更重视这些大臣的报告,要求报告更加详细。

  别只写一部分。

  但这个始终是无法解决。毕竟同样的一份情报,只要中间有人摘录,就肯定会掺杂此人的感情。他会在不自觉当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东西。一级一级往上走,每一级的官员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上去。最后来到皇帝这边的东西,和当初发生的事情,已经是有了天差地别。

  军事情报也是如此。

  一旦碰到一些危及时刻,为了推卸责任或者是为了抢夺功劳,写情报的时候都会加工一下。

  “还有,以后如果碰到兵事,兵部找几名懂得作战,打过仗的官员,给朕讲讲具体的情况。朕光是看这些奏折,完全不懂前线具体什么情况。兵部的职方主事,多招一些这方面的官员,别整一些纸上谈兵的人。”

  听到朱厚熜的话,杨廷和这些内阁阁臣迅速用眼睛交流一下。

  武?

  在大明朝同样很敏感。

  一个是武将,武人干政是汉唐很大的问题。为了打压武将,宋朝开始都是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是一降再降,打仗的时候都是文官领兵。

  到了明朝也是如此。

  以文驭武成为了国策。等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几乎全军覆没之后,文臣地位再次提高一大截。而且明英宗之后,大明朝的国策并不是开疆扩土,而是防御。

  土木堡之变影响太大,之后的大明朝都非常担心再次发生这种事情。因此文臣对于皇帝好武,是非常担心的。正德皇帝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胡闹,批评声音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正德皇帝好武。

  现在的大明朝已经不是开国的时候那样强大,大明朝也没有朱元璋、朱棣这么勇猛的皇帝。因此现在的大明朝臣,都不希望皇帝勇武,更喜欢明孝宗这样的皇帝。

  现在听到朱厚熜说,他要听那些打过仗的官员,讲讲具体的事情。皇帝这是要开始亲自学习打仗?这怎么可以。朱厚熜在上面,对于几个大臣的小动作是一览无余。

  因此在杨廷和他们劝诫自己之前,就开口道:“不仅仅是给朕讲解,也要给内阁阁臣讲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兵事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可轻易决定。要不要打仗,能不能打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情。不管是朕,还是内阁阁臣,都应该要知道前线具体的情况,最详细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是应该出击,还是应该防御。不要两眼一抹黑,完全不懂前线的情况,还要随便做决定。”

  朱厚熜一句话就把杨廷和他们给堵住了。

  你们内阁阁臣打过仗吗?知道怎么打仗吗?现在的内阁阁臣,总共六个人,只有杨一清打过仗。其他人的升官轨迹都相差不多,几个人甚至在地方上施政的经历都有限。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在地方做过官。

  看杨廷和就知道。

  一直在翰林院熬资历,在詹事府过渡一下,成为了太子老师。等太子登基,也就是明武宗登基,很快就成为六部尚书,接着很快进入内阁,开始入阁参赞机务。

  做官的经历真的是非常简单。

  其他几名内阁阁臣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在翰林院熬资历,熬了十多年之后就转到了六部。特别是在户部和礼部当官,接着就进入了内阁。

  地方官都没怎么做过,打仗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杨一清在边境带兵打过仗。但每次出现战争的时候,要不要打仗,要怎么打仗,要派遣谁去领兵打仗,都是内阁给皇帝出主意。你们凭什么给皇帝出主意?你们有这样的经验吗?你们懂打仗吗?你们打过仗吗?

  朱厚熜的意思很简单。

  在结合之前朱厚熜问他们,葡萄牙在哪里?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军队?最后内阁阁臣一个都不知道,现在朱厚熜这么说,就是告诉内阁阁臣,你们用什么依据判断战争?

  你们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告诉皇帝,什么时候可以打仗,什么时候不应该打仗。

  “王尚书,具体人员兵部拟定一份名单。不用太多,熟悉边关地理,熟悉各番邦情况,最好是打过仗的,或者参加过战争的。不拘泥于兵部,也可以从外派的督察院御史当中选择。拟定十人名单,交给内阁。内阁写上对于这些人的评语,朕最后选择其中五六个人。平常就让他们研究边关情况。当出现战事的时候,让他们过来给朕和内阁阁臣介绍一下具体情况。让朕和内阁阁臣对于边关有更深的了解,以便朕和内阁做出更准确的决定。”

  “臣遵旨。”

  杨廷和他们担心朱厚熜和正德皇帝一样好武,所以比较担心。

  但王宪可没有那种想法。

  王宪现在是牢牢地抓住朱厚熜,保住自己现在兵部尚书的位置。在大明朝六部当中,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权力最大,礼部尚书尊贵,户部尚书实力远远比不上清朝,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实力垫底。

  而且现在听到朱厚熜的话,这等于是加强自己在兵部的实力。虽然只是给朱厚熜和内阁讲解一些边关形势,作为战争的参考。但能够在皇帝面前露脸,这都是非常好的差事。

  兵部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这个机会。

  而且朱厚熜还表示不用拘泥于兵部,可以从那些外派的御史当中选择。这样兵部还可以插手督察院的一些事情。虽然最后的选择权在朱厚熜手中,但最开始的十个名额却在自己手中。这一下整个兵部,甚至一些外派打过仗的御史,不知道多少人要巴结自己。所以王宪是很高兴的。

  兵部,督察院外派的那些带兵打仗的御史,他们都会虎视眈眈这个机会。

  “还有,就在对面的文华殿,朕划给兵部几个房间。挂上大地图,以后朕和内阁咨询,就由你们兵部推荐的人,给朕和内阁详细介绍。”

  “是。”

  这就是一个参谋机构。

  给朱厚熜和内阁一个介绍情况的参谋机构。当然朱厚熜一个皇帝,哪里有空管成立参谋机构的事情。内阁当年还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朱厚熜要的不是参谋机构,而是能够脱离内阁和六部的军事机构。

  朱厚熜未来的设想当中,内阁是管理政事,还要有一个管理军事的机构。但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兵部权力大增,五军都督府也有一定的实力。

  在目前全国卫所制度上,推进全国性质的军事机构并不容易。兵部不会同意,内阁不会同意,文臣不会同意,说不定连勋贵也不会同意。文官不希望改变以文驭武的局面,全国兵权一定要在兵部手中,在文官手中。同样一旦成立全国性的军事机构,会剥夺一些卫所的权力,可这是勋贵的利益,勋贵也会反对。所以朱厚熜第一步只能是成立一个参谋机构,地位很低,只是给朱厚熜和内阁当参谋。

  而且担心杨廷和他们反对,朱厚熜还把人员审核权力,分了一些给内阁。让内阁先审核一下。虽然最终权力在朱厚熜这里,但如果内阁审核之后,有些人的评语实在不好,朱厚熜也不好选择。这其实是给了内阁不小的权力。用这样的方式,减轻这样参谋机构成立的阻力。

  “还有,从今天开始兵部派个人在宫中值班。朕需要时刻知道广东那边的消息。好了,都散了。”

  朱厚熜挥挥手,结束了这一次的会议。

  让这些人都去做自己的事情。等他们走出去之后,朱厚熜对黄锦道:“黄伴,派人去找吴廷举,让他到乾清宫。朕要见见吴廷举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