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114章 争贡之役2
  “奇耻大辱!”

  朱厚熜直接把奏章仍在地上。

  朱厚熜是真的很生气。朱厚熜登基之后,事情都很顺利,因此都快要忘记争贡之役。上辈子看历史的时候,争贡之役也只是当成故事一样看待。但当真正看到这份奏章之后,朱厚熜是怒不可遏。

  朱厚熜生气的不是日本两个朝贡使团在中国大打出手,也不是宁波市舶司大太监收受贿赂。朱厚熜最生气的是,浙江省的军队如此的腐朽不堪。

  战斗力如此差。

  面对日本大内使团三百人,宁波、绍兴一带竟然是完全无法阻挡,任由他们来去自如。浙江虽然不是军事重镇,但浙江也有十六卫,三十八个千户所。

  而宁波因为有朝贡贸易,因为有市舶司,所以驻扎的军队更不少。宁波绍兴一带拥有六个卫所,每一个卫所就算是不满编,但最少都有一个千户领兵1120人,六个卫所平时就有上万人左右的部队。这些可都是职业军人,而且是常备军人。等需要打仗的时候,那些卫所就可以按照规定抽调军队。一旦这些卫所都动员,那么就能够组成超过四万人的部队。

  军队人数是相当不少的。

  结果呢?

  一个堂堂的备倭都指挥使,不是普通的备倭指挥使,而是都指挥使。下辖好几个卫所,竟然战死沙场。备倭都指挥使、千户都战死,朱厚熜看到的不是他们的英勇,而是他们战斗力奇差无比。

  如果不是战斗力差,上万人的部队怎么可能连三百人的使团都打不过,任由他们纵横宁波、绍兴一带三百里区域。简直是丢人现眼。难怪后来倭寇在东南沿海是横行无忌。

  最后还是需要戚继光他们募兵,俞大猷使用的部队则是来自广西一带的西南部队。

  实在是因为卫所,已经完全是指不上了。朱元璋依托卫所打造的部队体系,到了现在根本无法保卫地方安全。整个卫所体系完全混乱。

  “皇上息怒。”

  看到朱厚熜大怒,所有人的大臣都不好站着不管。

  朱厚熜很少在廷议上发这么大脾气。但这一次朱厚熜是真的生气了。朱厚熜登基之后,虽然朝野有所波澜,但整体来说这两年多来还是很安稳。

  第一次碰到如此让人恼怒的事情。

  “息怒,朕现在怎么息怒。倭国两个使团无视大明威严,在宁波和绍兴肆无忌惮。浙江卫所一群饭桶,倭国一个小小的使团都打不过,死伤如此惨重,丢尽了朝廷脸面。”

  朱厚熜生气,武英殿立马是鸦雀无声。

  谁也不敢插话。

  朱厚熜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对杨廷和道:“杨卿,你说说,此事该如何处理?”

  朱厚熜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虽然读历史的时候,也看过争贡之役的事情,但也只是粗略的看了故事。但现在朱厚熜作为皇帝,必须要处理这个事情。但朱厚熜毕竟没有处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第一时间还是问了杨廷和。

  这都成为了一个习惯。

  杨廷和上前一步道:“皇上,应该下旨革除浙江巡抚、浙江布政使、浙江都指挥使、浙江驻守太监的职位,让他们先署理原来职位,等待朝廷处理。在朝廷最后处理之前,让他们先控制责任人。还要抚恤伤亡军队和百姓。”

  稳定最重要。

  发生了如此骚乱的事情,地方必须要尽快的安抚,尽快的稳定。

  而能够迅速稳定地方的就是浙江本地官府。他们必须要尽快的安抚地方,别让地方发生更多的问题。此次争贡之役,光是战死的官兵就有五百来人,被波及的百姓就不知道有多少。

  要尽快的抚恤他们。

  但安定地方,也不是盲目的安定地方。杨廷和对于地方官员是先打后拉,先革除这些地方大员的职务,让他们都变成戴罪之身。这样对于这些地方官员就是一个很大的枷锁。

  你们要是好好干,那么就是戴罪立功。如果不好好干,这些人全都是罪人,统统予以查办。

  这种驾驭手底下官员的手段,杨廷和玩的是如火纯情。就连朱厚熜这样的皇帝,在这方面都要学习杨廷和。

  “嗯。下面呢?”

  “朝廷应该派钦差彻查此事。”

  “其他呢?”

  杨廷和说的都是很平常的方案。

  离朱厚熜想要的有些远。不过杨廷和的方案中规中矩,算是解决目前问题最常规的方案。先是安抚地方,然后派钦差清查此事,主要是找出责任人。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找几个人承担罪名。

  “等钦差调查结果出来,再进行处理。”

  朱厚熜不是很满意杨廷和的方案。

  但也不好直接反对,因为碰到这种事情朝廷以往都是这么处理的。所以朱厚熜道:“内阁拟旨,浙江巡抚、浙江左右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浙江都指挥使、浙江镇守太监、宁绍兵备道、宁波府和绍兴府知府、宁绍一带所有卫所指挥使,全都予以撤职。在朝廷钦差到来之前,让他们戴罪立功,抚恤伤亡士兵和百姓,等待朝廷最后的处罚。”

  朱厚熜不是一般的生气。

  真按照朱厚熜的想法,恨不得把浙江的官员全给撤了。

  不过朱厚熜当然知道不能这么干。

  “至于朝廷钦差?让朕想想,明天再说。诸卿可还有其他要说的?”

  “皇上,臣兵科左给事中夏言有奏。”

  “讲。”

  “皇上,此次祸事起于市舶。往前倭寇之乱也是起于市舶,起于海贸。臣建议关闭市舶司,厉行海禁。”

  海禁。

  夏言本来就是一个反对海贸的官员,现在碰到争贡之役,对于夏言来说更是一个机会。因此他立马是站出来,直接跟朱厚熜表示,应该撤了市舶司,然后实行海禁。

  朱厚熜看了看夏言。

  夏言今年四十一岁,朱厚熜登基之后在朝中算是非常活跃的言官之一。不管是清理冗员,还是清查庄田,包括现在清查皇庄,夏言都有很大的功劳。

  朱厚熜也喜欢夏言。

  这个人虽然怼天怼地,甚至也会劝谏朱厚熜这个皇帝。但整体来说,夏言是一个聪明人,是察言观色很厉害的臣子。能够摸到朱厚熜的脉搏,愿意为朱厚熜排忧解难。

  能力也出色。

  不过对待海贸、边贸方面,夏言是继承了大明读书人的主流观点。那就是反对海贸和边贸。其实朱棣之后,大明朝就开始逐渐的实行海禁,大明朝的水师颓败,也是因为这样的思路。历史上争贡之役之后,朝野上下关于海禁的呼声很高,导致嘉靖朝进行了全面海禁。

  而夏言是言官当中海禁的主力。

  “皇上,臣反对关闭市舶司,反对海禁。”

  户部左侍郎吴廷举站出来反驳夏言。

  道:“此次祸事,乃市舶司大太监收受贿赂引起的。且是因为浙江卫所部队毫无战力,面对区区三百人毫无办法。和市舶司的存在,和海贸有何关系?夏给事中要求关闭市舶司,厉行海禁,完全是本末倒置,臣不敢苟同。”

  吴廷举是支持海贸发展的大臣,怎么可能同意夏言要禁海的观点。

  夏言是一个怼天怼地的人物。有需要的话,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不放过,更何况是在朝中根基有限的吴廷举。因此立马道:“吴侍郎此话才是本末倒置。正因为市舶司的存在,海贸的存在,才引来了倭国使团,才有了后来的市舶司大太监受贿的事情,有了倭国使团在宁绍烧杀掠夺之事发生。我朝与倭国之间的贸易,朝廷本就毫无好处,反而贴补众多。海禁可以减少朝廷负担,可以减少地方官府的压力,还能够防止倭寇。”

  “沿海从事海贸的海商众多,涉及的百姓数以万计。若海禁必然影响他们的生计。断了这些百姓的生计,他们会这么办?”

  “此事…………”

  “好了。”

  朱厚熜在上面打断了吴廷举和夏言之间的争论。

  海贸、海禁的问题,并不是容易判断的,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服的事情。朱厚熜现在也不想为海贸和海禁的问题吵个不停。

  “先这样。朕要休息一下,明天再讨论钦差名单。诸卿都想想,明天可以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