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26 李承勋
  “周伦现在在哪里?”

  “在家。”

  “嗯。像周伦这样的情况,就不能让他在家里待着。他才几岁,就要致仕。”

  费宏是缺少魄力。

  但政治水平还是很强的。听到姚镆的建议之后,费宏回去立马是整理了一下,然后给朱厚熜汇报。朱厚熜翻了翻费宏的建议,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个是起复一些在家的官员。然后就是地方布政使改革,表示现在地方总督和地方巡抚开始变得正规化,布政使司没有跟以前一样那么重要。或者说布政使司不像是以前那样事情多,权力也没有以前一样那么大,不需要设立左右两个布政使。

  朝廷可以留下一个布政使。

  最后就是审核目前朝廷编著的一些书。

  认为目前吏部、翰林院,包括一些地方官府,重复编纂古人写的书没什么用处。朝廷是不是应该审核一下,除了应该编著的书之外,其他只是重复编纂古人书的,是不是应该可以停止。

  费宏知道著书是皇帝文治之一。

  因此是拐着弯,建议皇帝减少著书。说的是非常委婉,但该说的意思是说了出来。如果是姚镆给皇帝建议,就不可能写的如此委婉。

  但费宏却能够做的非常好。

  费宏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先是夸奖了一顿皇帝的文治。然后又提出其中的一些弊端,建议皇上可以考虑一下,不要重复编纂那些没用的。有时间可以编纂一些有用的书籍。

  虽然委婉,但朱厚熜看懂了。

  当然费宏的目的就是要让皇帝看懂,但不生气。整体来说费宏是成功的,因为朱厚熜看完之后,没有任何一点不舒服的感觉。

  相反朱厚熜对于费宏真是高看了一眼。没想到费宏此人还有如此的魄力,竟然要对于地方布政使司开刀,还对于一些著书开刀。朱厚熜本来还以为费宏也就是能够当个裱糊匠,没想到心中还有不少想法。

  不错,不错。

  可能费宏以往的形象,影响了朱厚熜的判断。

  不过看着起复一些在家的官员,朱厚熜突然想起了一些官员。刚刚和费宏询问的周伦,就是朱厚熜比较有印象的官员。因为周伦此人有能力,操守也好。

  名气不小,朱厚熜还没有当上皇帝,在兴王府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

  周伦年纪不算太大,现在才是六十四岁。

  但已经在家好几年时间。

  太浪费。

  “你和吏部那边接触一下,让吏部列出一个名单出来,看看现在不在朝的官员到底有多少。然后派人筛选一下,除了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人,或者身体真的不好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要等待朝廷的命令。既然是朝廷的官员,岂能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这完全是无视朝廷的存在。若各方面都符合,却不愿意接受朝廷命令起复的,一律削职为民,不再享受朝廷待遇。起复之后,不好好做官的,该处理就处理。”

  大明朝对于这些读书人实在是太好了。或者说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这些读书人实在是太好了。

  这些人想当官就当官,不想当官就回家猫着。在家里呆腻了,想要出来透透气,就找人要起复当官。他们简直是把朝廷当成是自家的。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

  不过也是。中国古代识字率有限,读书人都是宝贝疙瘩。有限的读书人当中,能够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那更是宝贝中的宝贝。朝廷当官的都是读书人,他们为了自己也会制定对于读书人有利的政策。

  但朱厚熜可不惯着他们这个毛病。

  有了功名,却不好好当官,只想要到处浪的,那就让他一辈子天天浪。

  “皇上,这样强制,会不会不太好?”

  “如果不想当官,不想为朝廷出力,就不要去考功名。考了功名,又不想好好当官,那考功名干什么?是想要让人看看,自己多么有才华?就算是没有他们,天下有的是读书人想要报效朝廷。不想好好当官的,就不要占据这些读书人的科举名额。朕还是那句话,那些不想要报效朝廷的读书人,可以在地方当大儒,但别来参加科举。参加科举,拿到了功名,那么他就是朝廷的人。可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费宏不说话。

  朱厚熜知道费宏不同意。不过费宏就是这个性格,就算是不同意,也不会跟朱厚熜争辩。

  朱厚熜也不在意。

  继续道:“关于地方只保留一个布政使的问题,等廷推吏部尚书之后,你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让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参加。你们确定一个方案,然后给朕递上来。你说的不错,现在的情况,地方布政使司真不需要两个布政使。”

  改变官制,当然不是朱厚熜一句话就能够改变的。

  还是需要朝廷重臣的支持。

  所以朱厚熜把这个事情交给费宏去处理。让内阁和吏部制定一个方案,然后递上来,朱厚熜再批准。

  “臣明白。”

  “至于著书的问题,的确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个朕会和翟銮,还有杨慎他们谈谈。你这些方法想的都不错,要是完成了,对于缓解目前的局面有不少用处。”

  “谢皇上夸奖。”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李时这些日子一直在呼吁丁忧时间从现在的三年改成一年,但目前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还没有朝廷重臣给出强有力的支持。这个事情拖下去,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始终是不好的。不管如何也要有一个最终的答案,卿认为呢?”

  费宏坐在皇帝前面,听到这句话,心情沉重了很多。

  立马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李时一直在朝中呼吁,要推进丁忧改革,但效果有限,一直没有一个结论。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朝廷重臣没有几个人发表意见,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因为这个东西怎么表态都会得罪人。

  如果反对丁忧改革,就有可能得罪不少做官的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丁忧真的是一个很难过去的关卡,不少人都希望改革丁忧。因为对于很多官员来说,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大部分官员,并不是杨廷和、费宏这样的少年才子,不到二十岁就能够中进士。十几岁二十来岁,就能够直接入仕,可以有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

  这些官员不着急。

  因为有漫长的仕途等着他们,就算是耽误了几年,也没有多少影响。

  可是大部分的官员,他们中进士的年龄一般都在三十岁以后。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当然是要把握每一个机会。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突然之间丁忧,而且还是三年,影响就太大。官场上除非是有皇帝或者朝廷重臣提拔,要不然丁忧回来之后,连好的位置都找不到。这种事情在官场上是比比皆是。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又要重新开始。

  对于官员仕途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三年,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三年的仕途是非常宝贵的。哪里有资格浪费三年仕途。

  因此他们内心当中,对于李时推动的丁忧改革是非常支持的。一些激进的官员,甚至是支持丁忧三个月、半年的改革。因为这样很多官员就不需要致仕,只要请假一段时间就可以。不是他们不孝顺,而是官场上每一步都很重要。落后一步,想要赶上去是千难万难。

  除非你对于仕途完全没有野心。

  因此反对丁忧改革,会得罪这些潜在的支持者。可是同样你要是支持丁忧改革,那也是招致骂名的事情。

  清流是干什么的。

  这个年代清流是很厉害的。

  你要是敢支持丁忧改革,那些清流可以把你祖宗十八代都骂了,说你们家族不忠不孝。这种骂名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污点。一旦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不要说是本人,就是他们家族以后想要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在大明朝做官,除非你自暴自弃,要走一条奸臣之路。要不然对于名声是非常注意的。

  这才是朝廷重臣在丁忧改革当中,很多都是沉默不语的原因。

  但费宏明白。

  现在皇帝是把自己拎出来,给自己一个选择。

  要么支持,要么反对。

  皇帝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李时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或者说不是一个敢跟天下读书人硬碰硬的官员。可是这样的李时,突然之间扯出丁忧的问题,必然是因为背后有人怂恿他。

  看看这一次李时成为协办大学士就知道,皇帝这是继续给李时增加实力,增加影响力。皇帝的态度就显而易见。

  费宏知道,自己是内阁首辅。

  这个事情自己必须要表态。

  费宏想了想,还是躬身道:“臣也认为此事必须要尽快的有个结果。新的礼部尚书上任之后,臣就召开内阁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朱厚熜笑笑。

  有一个性格软弱的内阁首辅,好处是什么。好处就是这个,只要不是真的触及他的底线,这样的内阁首辅是最听话的,不会直接反对皇帝的意见。虽然这样的内阁首辅无法担当改革重任,但相比起那些强势的内阁首辅,不会让皇帝感受到威胁。都是各有各的好处。

  “去准备。”

  “臣告退。”

  看着离去的费宏,朱厚照再看了看他写的东西。

  写的还真是不错。

  若是能够实行,不说其他的,暂时缓解官员不足的局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关于改革地方布政使的建议,朱厚熜是最为赞赏的。

  随着总督、巡抚职务的常态化,总督、巡抚慢慢的成为地方常规职务。这样的情况之下,布政使的确是没有必要用两个。这要是砍掉十几个布政使,还有隶属于布政使的属官,涉及到的官员会有几十个,吏员几百名。

  朝廷机构的增加,导致朝廷行政成本的增加。

  当然要撤销一些机构,节省行政成本。

  费宏不错。

  算是一个合格的内阁首辅。

  朱厚熜放下费宏的奏折,对黄锦道:“李承勋是不是到了京城?”

  “两天前已经到了京城,正等待皇上召见。”

  “派人让李承勋来乾清宫,朕要见见他。”

  “遵旨。”

  内阁阁臣廷推之后,本来应该立即进行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廷推。但朱厚熜还有其他的想法,主要是等着李承勋入京。所以推了几天,终于等到了李承勋入京。

  李承勋五十四岁。

  虽然休息了两天时间,但看起来还是很疲劳。

  关于李承勋的情报,朱厚熜这里也有很多。倒不是朱厚熜不相信李承勋,所以派人监督李承勋,而是朱厚熜这边消息渠道太多。在辽东不仅有辽东三司衙门,而且辽东作为边疆地区是有镇守太监。镇守太监正好和李承勋这个蓟辽总督一起监督辽东卫所部队。加上辽东地区要防备朵颜三卫、女真部落,所以锦衣卫在这里也有很多情报机构。

  自从朱厚熜登基之后,朱厚熜是有意的削减锦衣卫抓人、审讯的权力。更多的是让锦衣卫变成一个情报机构,开始让锦衣卫在各个重要地方都设立情报点。

  如草原部落,还有宗藩所在地,以及沿海海商云集的地方。都是朱厚熜重点监察的地方,锦衣卫在这些地方也有大量的情报点。

  这样关于李承勋的消息,就算不是专门去了解,也会有很多会传入朱厚熜这里。

  李承勋很像彭泽。

  事必躬亲。

  这几年李承勋在辽东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筑城。

  李承勋在辽东这些年,筑城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套体系。沈阳、铁岭、开原,是辽东北部的三个城市。沈阳是瞄准了辽阳的规模,是要打造和辽阳一样的辽东重镇。

  铁岭和开原不一样,是为了拱卫沈阳北部,因此筑城目的是军事要塞。

  然后是抚顺。

  这同样是辽东筑城的重中之重,因为抚顺东部就是女真部落的地盘。之前辽东马市是放在了辽阳,但辽阳作为辽东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在这里开马市实在是太危险。谁能够保证那些来辽阳做生意的朵颜三卫、女真部落没有包藏祸心。

  所以和女真部落的马市,李承勋选择了抚顺。

  如何让抚顺成为成功的马市,还能够保卫抚顺的安全,是李承勋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因此抚顺的筑城,李承勋是花了不少精神。

  然后是辽河套地区。

  新民、阜新、彰武,这是李承勋在辽河套地区新建的城市。就是为了控制辽河套地区。

  李承勋是蓟辽总督。

  本来该管的事情很多,包括辽东开省之后,卫所和布政使司那边矛盾很多,要解决的事情也多。但李承勋这几年并没有参与调解当中,只要双方闹得不是太严重,李承勋是不会管的。李承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筑城上。因此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隔一段时间就会风尘仆仆的去考察筑城的情况。就怕出现任何问题。

  也正是因为有他的监督,有他尽心尽力,辽东筑城速度才会这么快。

  “臣李承勋参见皇上。”

  “免礼。”

  “谢皇上。”

  “赐坐。”

  朱厚熜看着李承勋道:“李卿,你在辽东辛苦了。”

  “都是臣该做的。”

  “你在辽东多少年了?”

  “若算上巡抚辽东的时间,臣在辽东待了十年左右的时间。”

  “十年,可不是很短的时间。”

  朱厚熜点点头。

  李承勋开始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来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很快又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辽东、蓟州军务,也就是蓟辽总督。这样算下来,李承勋在辽东有十年时间。在大明朝镇守一个地方如此长的时间是不多见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盘踞地方多年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盘踞地方多年,就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也是最容易滋生军阀的。

  好在辽东贫瘠,之前只有辽东都司,而且刚刚开省没有几年时间。

  要不然也不可能让李承勋在辽东这么多年。

  “朕想问问你,现在辽东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辽东最需要改善的问题是什么?”

  “人。”

  李承勋没有任何的犹豫。

  立马就回答。

  然后解释道:“皇上,辽东最大的问题是人,辽东缺人,缺很多人。这几年臣和蒋布政使(蒋瑶),对于辽东各地做过实地考察。辽西走廊,还有辽河套地区缺水,开垦荒地不容易。但辽东其他地区不算是很缺水。耕地资源虽然不能和江南鱼米之乡相比,但也不是很差。我想辽东地区养活五百万人口是不成问题的。最近种植的玉米产量不错,若真的能够在辽东大规模种植,我想辽东可以养活的人口还能够增加三百万。”

  “辽东地区防御朵颜三卫,防御女真部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人口。只要辽东人口增加,那么就是最好的防御。只要有了足够的人口,在这一地带就能够拥有绝对性的优势。现在的情况,辽东人口当中,掺杂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汉民虽然更多,但优势不明显。再增加三百万以上的汉民,就能够彻底稳定辽东。”

  朱厚熜点了点头。

  明白李承勋的意思。

  对于边疆地区来说,想要增加控制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人口。可是边疆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想要增加人口并不容易。为什么历朝历代防御边疆,都会选择军队屯垦。

  就是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只能是让军队过去。

  李承勋的意思是,辽东虽然是苦寒之地,但并不是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相反辽东耕地资源不差,能够养活的人口不少。现在的辽东人口当中,有不少是卫所军户,然后是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还有其他一些不同民族。汉民在辽东虽然有优势,但不明显。

  其实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

  因此李承勋才会说辽东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只要人口再增加三百万,那么辽东这个地方就彻底稳了。

  “皇上,臣派人考察过朵颜三卫中的泰宁卫,还有建州左卫目前所在的地方。他们那里的土地比辽东地区更加肥沃,虽然冬天寒冷,但那个地方千年之前就开始种粮食,还有种水稻的。虽然不多,但这表明这个地方是可以种粮食的。只是泰宁卫也好、建州左卫也好,他们并没有农耕技术,因此没能够在这里发展农业。以臣估计,泰宁卫和建州左卫目前所在地,一旦开发出来,养活三五百万人口不成任何问题。因此臣的想法是,朝廷应该要更加重视辽东。慢慢的蚕食朵颜三卫和建州左卫的地盘,未来在此地迁移千万人口。只要有了千万人口,那么不管是朵颜三卫还是建州女真,都不足为虑。因为我朝在这里,人口占据绝对优势。到时候我朝在辽东可以扩土五百里以上。”

  朱厚熜看了地图。

  李承勋说的,泰宁卫和建州左卫控制的地方,说的是后世的长春、四平一带。

  这里可是后世大粮仓,是东北黑土地的一部分。

  所以李承勋才会说这里的土地比辽东地区更加肥沃。而且历史上努尔哈赤的爷爷,就是从大明朝学习种地,然后在这一带种地,提升了部落的实力。慢慢的女真部落也成为了半农耕半渔猎的民族。

  果然李承勋在辽东待了十年,不是白待的。对于辽东未来的发展都有规划。朱厚熜想了想道:“女真部落的实力到底如何?”

  这是朱厚熜想要知道的。

  历史上就是女真部落崛起,建立了清朝。

  朱厚熜很想知道现在的女真部落实力如何。李承勋摇头道:“女真部落虽然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但其实这只是非常笼统的概念。其实女真部落早就四分五裂,光是稍微有实力的部落就有几十个。其中强大的部落,能够拿出两三千部队。在女真部落当中,能够拿得出上千部队的,已经是很厉害了。目前女真部落对于朝廷还是很畏惧的,并没有多少敢生事的部落存在。相比起来在辽东最危险的还是朵颜三卫。朵颜三卫虽然这几年很老实,但对他们绝对不能放松。”

  “嗯。”

  增加人口。

  给辽东增加人口,这是当务之急。

  “你在辽东多年。给朕介绍一下,一旦和朵颜三卫发生冲突,在辽东能用的武将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