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32 盛应期的选择
  “卑职参见盛总制。”

  辽东锦州。

  盛应期这个蓟辽总督来到了锦州,杨镇当然是亲自过来拜访。

  直接称呼卑职,给盛应期行军礼。

  其实盛应期和杨镇都是朝廷正二品官员,品级是一样的。不过盛应期是文官正二品,杨镇是武官正二品。大明朝以文驭武,不要说是品级一样,就是品级相差好几个级别,那也是文官厉害。

  正四品地方巡抚,就可以让正二品的地方都指挥使听命令。甚至正七品的巡按御史,发生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也能够指挥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这就是大明朝的以文驭武。

  文官优势太大。

  武官在文官面前,地位是相当低的。

  杨镇是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还是辽东总兵官,可是面对蓟辽总督盛应期,都是要行军礼的。

  “哎呀,杨总兵。你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杨总兵在辽西,几次痛击朵颜卫,实在是让人敬佩。我在京城都听说了‘辽西杨家将’的大名。本该是我亲自去拜访杨总兵才是道理,却让杨总兵来我这里了。”

  盛应期立马上前,很是热情的握住了杨镇的手。

  就像是老朋友见面一样。

  弄得杨镇都吓了一跳。就是对杨镇很看好的李承勋在辽东的时候,虽然对杨镇很器重,但也不会这么夸张。因为李承勋心中还是有一些文人的骄傲。

  虽然不会表现出来,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去不掉的。

  或者说李承勋虽然能力很强,但也是一个爱惜羽毛的文人。一个文官和武官可以关系好,但绝对不会真的跟武官称兄道弟,因为文官有文官的颜面。相比起来盛应期没有任何文人的那种清高,也没有文人的矫情。盛应期能够爬到现在的位置,就是因为他放弃了那些东西。

  只要对于自己有利,盛应期是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那些文官瞧不起盛应期,就是因为盛应期和那些文官不一样。

  杨镇,这可是辽西将门世家的代表。

  以后自己在辽东,还需要杨镇的配合。因此盛应期是不在意自己的态度,也不会管什么文贵武贱这种东西。很是热情的和杨镇打招呼。

  “盛总制谬赞了。”

  杨镇真是受宠若惊。

  没想到盛应期的态度这么好。

  对于即将要到来的蓟辽总督,杨镇也是做过功课的,派人了解过的。知道盛应期的名声不是很好,很多文官对于盛应期的政治节操都是鄙视的。

  但盛应期给杨镇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杨镇虽然是军队高官,但见过那么多文官,很少跟盛应期这样不在意自己身份的。

  “杨总兵,你我以后要在一个锅里吃饭,不需要如此见外。”

  “是。”

  “杨总兵,我这个人在文人圈里没什么好名声,我想这一点你也听说过。因为我不喜欢拐弯抹角,我喜欢痛快的人,所以和不少读书人格格不入。不过我这个人也不在意别人说什么,说就说了,又不掉一块肉。我这种性格,希望你可以理解。现在我很认真的想问你一句,我辽东军队战斗力如何?如果出击能不能击败朵颜卫。”

  杨镇很惊讶。

  没想到盛应期真的和自己见过的文官不一样。

  真的是快人快语。

  杨镇是很佩服之前的蓟辽总督李承勋的。李承勋此人能够处理复杂的局面,而且有眼光、有魄力。本来朝廷只是想要沈阳筑城,但李承勋靠着不同一般的魄力和眼光,竟然是说服了皇上和朝廷,在辽东硬生生的打造了好几个城市。

  而且筑城的时候,利用了所有能够利用的人。

  流民、贱民这些新迁移辽东的人不说,还动用了军户,乃至于草原部落那边都被他调用。以粮食为诱饵,吸引了不少小部落的青壮年参与了筑城。能够有办法让这么多人参与筑城,那就是李承勋的能力。

  随着打造这些新城,目前辽东局面好了不知道多少。

  可就算是李承勋在辽东,也没有想过和朵颜三卫打仗。但盛应期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这个。

  杨镇虽然对盛应期印象不错,但实在是不懂他的意思。因此不敢随意说话。盛应期是老狐狸,看到杨镇的样子就知道杨镇想什么。所以立马笑着道:“杨总兵,我就是想要了解一下目前辽东军队的情况。因为这个关系到我接下来要制定的计划。你不用有什么负担。”

  “盛总制,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直说了。前些年朵颜三卫时常进犯辽西走廊这边,我们基本上都是防御战为主,甚少会主动出击。因为在草原上野战,我们并不占优势。卑职这些年和朵颜三卫,还有他们旗下那些草原部落打过很多次仗,但都是防御辽西走廊,并没有和他们打野战。我们平时训练部队,也都是以防御为主的训练。不过这十年来,朵颜三卫更多的压力来自于鞑靼右翼和南下的兀良哈万户,因此朵颜三卫的主力都吸引在西边,对于辽东基本上没有军事行动。这十年主要是一些朵颜三卫下面的小部落骚扰。”

  “嗯。”

  盛应期点点头。

  虽然已经想过是这样的情况,但真正听到之后,心里还是很失望的。

  辽东的部队战斗力是比不上朝廷重视的宣府、大同、蓟州一带。不过盛应期不动声色,丝毫没有把心里的想法表现出来。依旧是很平静的道:“杨总兵,可曾研究过蓟州大捷?”

  “研究过。”

  “那你认为,蓟州凭什么就能够获得胜利。而且能够重创土默特部落。这可是这几十年以来,我朝军队在草原最大的一次胜利。”

  “卑职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我听听。”

  盛应期只是听说过杨镇的名声,但他具体的能力还是不清楚的。

  所以很想听听杨镇的判断。

  “第一是土默特部落骄傲自大。土默特部落是鞑靼右翼最强大的部落,部落人口多、骑兵多,且骑兵战斗力强。听闻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的冲突当中,土默特骑兵表现最为出色,比济农亲自率领的鄂尔多斯部骑兵还要强大。这样看土默特部落应该在整个草原都是实力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在草原上纵横无敌,让土默特部落开始骄傲,开始大意,开始瞧不起其他人。当时土默特部落的安排,从军事上看粗糙不堪,完全没把蓟州部队放在眼里。土默特部落如此骄傲自大,此乃土默特部落战败第一大原因。”

  “第二是,土默特部落错误判断蓟州军队的情况。土默特部落不仅小觑蓟州军队,更是对于蓟州军队情况完全不了解。朝廷任命周尚文为蓟州总兵之后,大力发展火器部队。虽然火器部队还不是很成熟,但也已经形成了另一种的作战方式。但土默特部落却没有掌握这个情况,贸然进攻蓟州部队,却被蓟州火器部队当头一棒,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没给土默特部落发挥他们长处的机会。完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是土默特部落战败的第二个原因。”

  盛应期点头。

  的确,蓟州大捷是一个意外组成的大捷。

  土默特部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蓟州部队。还有就是没有掌握蓟州部队拥有大量火器部队的情况,以及完全不了解火器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周尚文的部队碰面之后,被蓟州部队的强大火力打了个措手不及。

  因此才会吃了大亏。

  并不是说,蓟州部队实力就超过土默特部落很多,可以打出如此的战绩。

  “杨总兵,那你认为辽东要是组建火器部队,能否压制住朵颜三卫。”

  “盛总制,卑职认为目前的情况之下,不宜和蓟州那边一样,大规模武装火器部队。”

  “说说原因。”

  “卑职认为有三个原因。”

  “我洗耳恭听。”

  盛应期对于杨慎是越来越感兴趣。

  杨镇态度恭谨,但该自己说的话,绝对不会犹豫。而且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因此盛应期是真的很想听听杨镇这个前线将军的想法。

  “第一,目前辽东军队并没有这样的需求。自从达延汗死了之后,鞑靼右翼野心越来越大,加上兀良哈万户南下,吸引了朵颜三卫的主力。现在朵颜三卫最害怕的就是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吞并他们,所以集中主力在西边防备他们。因此在辽东这边并没有朵颜三卫的主力,有的都是一些依附在朵颜三卫的中小部落。就算这些中小部落得到朵颜三卫的支持,他们能够拿得出的部队少之又少。这种情况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卑职认为,辽东这边大规模组建火器部队并没有太强烈的需求。”

  “有道理。”

  盛应期连连点头。

  不错,不错。

  难怪李承勋对于杨镇的评价很高,认为杨镇不是普通的武夫。杨镇对于辽东的情况很是了解,对于对手的情况也是很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虽然不知道杨镇战场上的本事,但这种大局观却是让盛应期很喜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朵颜三卫的主力不在辽东这边。不会跟以前一样,动不动就威胁辽东。因此辽东短期之内没有装备大规模火器部队的需求。

  “第二,因为骚扰辽东这边的都是一些中小部落,因此他们每一次骚扰边境,人数都不会太多。多了也就是几百人,少的时候更是只有几十人。他们的骑兵部队以抢劫为主,而不是和我们打仗。面对这样的敌人,火器部队根本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等火器部队集结出击,这些骑兵早就不知道跑去了哪里。因此在这里相比起火器部队,更需要骑兵,精锐的骑兵。”

  “继续。”

  “第三,火器部队花钱太多。卑职在担任辽东总兵官之前,在京营待过,知道火器部队需要花大量的钱。训练一万火器部队所花费的钱,完全可以供养十万以上的部队。以目前辽东的情况,我想花不起这个钱。”

  杨镇打仗立功之后,并没有直接在辽东担任总兵官。

  先是调到京营担任都督同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京营改革,但也是了解京营火器部队的情况。杨镇在京营的经历不是很好,因为京营一堆勋贵,瞧不起杨镇这种小地方来的。

  当然杨镇在京营也结识了不少有能力的武将。

  京营可是朝廷花费重金打造的,可是辽东哪里有那么多钱。前几年朝廷给辽东钱多,那是让辽东筑城的。想要打造火器部队,很是困难。

  “杨总兵的意思是,辽东更适合训练骑兵?”

  “是。面对那些骚扰边境的小部落,骑兵是最好用的。以骑对骑,最适合解决那些骚扰边境的骑兵小部队。”

  “要是让你专门组建一支万人的精锐骑兵,你觉得辽东负担得起吗?”

  杨镇皱眉道:“盛总制,骑兵部队训练不易,且花费不小。目前辽东精兵主要在辽西,但也只是以训练防御为主。虽然有骑兵部队,但离精锐骑兵还是差了很多。要是想要训练一支万人精锐骑兵,花费会是四五万步兵以上。以辽东目前的军饷,是很难训练完全脱岗的一万精锐骑兵。”

  “开国之时,全国几百万军队都不缺军饷军粮,现在怎么就缺了呢?”

  杨镇听到盛应期喃喃自语,这一下却没有搭话。

  因为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朝的军制,大明朝的卫所情况。以前的大明朝军队,那都是卫所军户出来的。后勤都是卫所屯田提供的。

  但现在呢?

  卫所崩溃,军户逃亡现象非常严重。

  早在正统三年(1438年),朝廷调查卫所情况,全国逃亡军户超过了150万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卫所作用就越来越低,朝廷缺少军队的时候,开始进行少量的募兵。

  等到明孝宗的时候,朝廷卫所进一步崩溃,朝廷募兵越来越多。

  朱厚熜登基之后,新组建的部队,几乎都是募兵。没有办法,卫所已经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但朝廷要打仗,只能是选择募兵。但募兵和卫所制不一样的是,募兵的军队导致朝廷的军费开支猛增。

  杨镇是卫所世袭武官,对于这些情况当然熟悉。

  在明孝宗的时候,辽西卫所军队,还敢出击偷袭朵颜三卫,在野外和朵颜三卫的骑兵干仗。可是到了现在,辽西走廊聚集了辽东精锐部队,但再也不敢出城打仗。就是因为卫所好的兵源没了。杨镇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在没有好的兵源的情况之下,也打造不出好的部队。一旦出去打仗,根本不是朵颜三卫骑兵的对手。

  但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武官能说的。

  这种事情文官怎么说都没关系,别人也不会觉得怎么样。但要是自己这个武官说这种事情,不要说那些世袭武官恨自己,就是那些文官都觉得杨镇不懂事。这种国家大事是你一个“丘八”能说的。

  所以他不说话。

  盛应期想了好一会,道:“杨总兵,你想不想练出一支万人的精锐骑兵,几年之后随我踏平那些骚扰边境的中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