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38 大明税律
  “杨总兵,你未来在辽河套,要和底知府多配合。你觉得底知府如何?”

  底蕴离开之后,盛应期和杨镇、杨锐说话。

  杨镇想了想道:“卑职虽然没有和底知府共过事,但也听说过底知府的名声。底知府在辽阳几年,把辽阳发展的非常好。听闻那些来辽阳做生意的,在辽阳都是规规矩矩。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以前的辽阳乱的很,冲突不断,谁也不把‘大明律’放在眼里,更看重的是谁的拳头更硬。”

  “其实这不算什么。辽东开省之后,这些事情肯定是要有变化的。只要是性格强硬的官员,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底知府最厉害的,其实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接纳了那么多的新迁移人口,还能让他们稳定下来。这个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过很多人对于底知府的评价比他做过的事情还要高。很多人都说底知府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水文、军事,包括番话是无一不晓,无一不精。是真正的全才人物。要不然眼光很高的周布政使,也不会推荐底知府去辽河套军民府。想要在辽河套立足,没有本事是不行的。”

  “那真是大才。”

  杨镇连连点头。

  杨镇见过的文人不少。

  之前对于李承勋是很佩服的,因为李承勋有非常敏锐的目光,准确判断草原的动向,判断辽东的局势。然后非常果断的选择在辽东筑城,迅速改变了辽东的局势。后来和盛应期认识,也是感叹盛应期能力真的很强。

  几乎没有不懂的。

  没想到盛应期对于底蕴的评价也这么高。

  “是大才。不过科举成绩不好,所以起步低。好在能力出众,皇上慧眼识才,要不然底知府还不知道要蹉跎到什么时候。不说这个,杨总兵可准备好了?朝廷已经批复了我们的计划,同意我们打造一支万人精骑。且朝廷已经给我传话,说只要我们有实力,可以允许我们组建五千人的火器部队。”

  “盛总制,都司那边已经发出了征兵通知。我们准备在沈阳、辽阳、锦州三个地方设立征兵点。准备两个月之内完成万人的招募。”

  坐在旁边的辽东副总兵杨锐开口。

  打造一支部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好在辽东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很多地方,如果不在卫所征兵,只是面向民户征兵,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辽东这边本来就是卫所遍地,就算是进行卫所改革,但基础雄厚。辽东可是有二十五个卫所,正常编制有十六万人左右。就算卫所崩溃,朝廷统计目前辽东卫所真正在编制的只有大约五万人,导致好的兵源稀缺。但辽东卫所咬咬牙,还是能够凑出一万人的。

  还有目前来辽东的那些人,流民、贱民居多。

  对于经历过最底层生活的他们来说,当兵吃粮不是不能接受的,相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所以杨锐很有信心,两个月之内肯定能够招满一万人。

  “战马呢?”

  “我已经开始派人在各个马市和草原商人接触。马上就要迎来大冬天,草原部落都需要囤积大量的粮食。正好朝廷拨给我们不少粮食,可以用于换马。卑职在入冬之前,一定会换回五千匹以上的战马。”

  杨镇回答。

  辽东要打造万人精骑,朝廷是支持的。

  但就如盛应期说的那样,朝廷的钱也是有限的。目前对于朝廷来说,宣府、大同、榆林才是最重要的地方。为了能够一次性打残鞑靼右翼,宣府、大同、榆林需要大力支持。所以朝廷大部分的资源,都是倾斜到这里。

  能够支持辽东的是有限的。

  毕竟现在的辽东比较安稳。

  不过虽然无法给最大的支持,但朝廷依旧是给与了辽东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朱厚熜,最近两年对地方镇守太监抄家,内库多了一些钱。所以很是大方的支援了辽东三十万的巨款。

  至于户部,虽然这两年收入增加,但花钱的地方多,因此拨款十万。

  这也就是这几年朝廷好过一点。

  要不然朝廷哪里能够拨款这么多钱。以前杨一清总制陕西三镇的时候,天天跟朝廷哭穷,一年下来能够拿到三十万的拨款,都要痛哭流涕的感谢朝廷慷慨。而且户部除了拨款十万两银子之外,还给部队拨了大量的粮食。这几年朝廷田赋一直在提高,手中的粮食也迅猛增加。

  因此在拨粮食方面,还是很大方的。

  在辽东这个地方,除了那些做生意的人,其实银子的需求不大。在这里真正的硬通货是粮食。如果是夏天还不算什么,但到了冬天的时候,草原部落生存非常艰难。在草原到了冬天饿死人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中小部落,一到冬天就是过鬼门关,甚至很多部落在冬天会灭种。为什么这段时间投奔朝廷的部落开始增加,就是因为和草原相比,辽东简直是人间天堂。所以每次到了冬天,粮食就是草原最宝贵的资源。草原商人在冬天下雪之前,都是会大量的购买粮食。

  杨镇就是准备利用这个机会,从草原商人哪里换取战马。

  毕竟是军队。

  比民间商人有优势。

  军队出马要购买战马,除了背景很硬的商人之外,其他商人谁敢插手。毕竟辽东开省没几年,辽东这些卫所在辽东实力还是很强的。

  “除了跟草原商人换取马匹,别忘了从其他商人那里也购买需要的战马。我会派人打招呼,目前辽东马市的马匹不要卖给别人,我们这边全都要了。冬天之前,最少要购买八千匹左右。”

  “卑职明白。”

  战马很贵。

  一匹好马,在关内几乎是三十两银子。当然辽东这边因为直接跟草原部落换取马匹,所以便宜不少。但是一些好马也需要十两到十五两左右。不少贩马的,都是从辽东购马,然后卖到关内。

  现在盛应期准备截留这些贩马的,不让辽东的马流出辽东。

  万人精骑,需要的战马可不仅仅是一万匹。最少需要一万五千匹,想要打造更强大的骑兵,那么两万匹马也不算多。反正就是多多益善。

  “等征兵结束,那就是冬天了。虽然冬天不好训练骑兵,但该有的训练还是不能少的。军队的纪律,简单的战斗训练,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只有这样,明年开春之后,才能够正式训练。”

  “是。”

  盛应期对于这支部队是寄予厚望。

  只要朵颜三卫主力不出,那么一万精骑可以横扫朵颜三卫下面的那些中小部落。甚至等训练好了,就是朵颜三卫主力来了,也不见得打不过。

  解决朵颜三卫,把大明朝的边疆往前推千里,是盛应期的梦想。

  所以盛应期丝毫不敢大意。

  …………

  盛应期的要求,就如盛应期考虑的那样,朱厚熜基本上没有反对。

  都是批准。

  辽东以前是不毛之地,但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辽东是越来越重视。派遣熊浃担任辽东按察使之后,朱厚熜是接连批准辽东的人事问题。

  底蕴从辽阳知府迁为辽河套军民府知府,聂豹迁为沈阳军民府知府,两个人都是从正四品升为从三品。锦州知府张璧迁为辽东布政使司左参政,负责辽东水利、驿传,也是正四品升为从三品。

  然后是盖州直隶州知州何鳌迁为辽阳知府,金州直隶州知州张经迁为抚顺知府,都是从正五品迁为正四品。

  辽东开省之后,这些人都非常辛苦。

  他们去辽东的时候辽东是真正的贫瘠之地,但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现在的辽东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些辛苦在辽东做官的官员,朝廷本就该有奖赏。更不用说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之后朱厚熜继续给辽东派遣政绩出色的官员。

  任命巡按四川的范永銮为锦州知府。

  辽西走廊,依旧是辽东非常重要的地方。而且还要成为辽河套的大后方之一。所以朱厚熜派出了政绩很是出色的范永銮担任锦州知府,扼守辽西走廊。

  本来是把盖州直隶州和金州直隶州升为府,但目前阶段朝廷缺乏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因此暂时停止升为府。任命丁汝夔为金州直隶州知州,张翀为盖州直隶州知州。

  何鳌之后,又一个大礼仪之争当中反对皇帝的臣子重新有了机会。

  那就是张翀。

  何鳌、张翀,都是因为大礼仪之争被朱厚熜打发到南京的。不过过了几年时间,朝廷很多大臣都已经开始忘记大礼仪之争。连当年大礼仪之争时候的政治盟友,现在都分道扬镳了,谁还记得大礼仪之争。朱厚熜也不在意当年反对自己的那些官员。

  虽然张翀担任盖州直隶州知州,绝对不是升官。因为张翀早在去南京之前,就是六科当中的礼科都给事中,去地方担任直隶州知州都是贬官的。更何况已经过了好几年时间,可以说是蹉跎了好几年时间。

  但这个信号是很明确的。

  这几年在南京无所事事,但现在开始给他具体的工作。

  都是有能力的官员。

  “你想让桂萼去辽东?”

  “是。”

  姚镆点头。

  朝廷要在辽东成立税务司,姚镆选择的辽东税务司司长是桂萼。姚镆道:“辽东虽然没有其他省份那样事情复杂,但新问题也多。特别是辽东开了马市,发展航运之后,辽东商业发展很快。蒙古商人、女真商人、朝鲜商人、倭国商人,加上关内的商人,可以说辽东目前也算是商贾云集。现在的情况不仅仅是辽东如此,那些开海的沿海地区都是如此。各国商人汇集,不仅这些海商暴富,而且因为这些海商,沿海很多港口也开始发展迅猛。还有很多出海物品的生产地方,也开始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对于这些商人如何收税,臣也一直在琢磨。朝廷以前制定的商税,和现在复杂的情况,完全是格格不入。可是臣想过的那些收税方法,需要一个地方试验一下。臣认为辽东具备这个条件,可以在辽东进行商税改革。”

  “所以你选择了桂萼?”

  “是。桂萼在户部那段时间,对于全国税收有很深的了解。让他去实施商税是比较合适的。”

  姚镆点头。

  姚镆成立税务总司之后,一直在研究大明朝目前的税收情况。大明朝开国到现在变化很多,经济形势也出现了变化。所以税收模式也要相应的出现变化。

  变化最多的就是商税。

  大明朝成立之后,实施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贸易也是采取朝贡贸易,实施了一百多年时间。但自从朱厚熜开海之后,虽然现在时间还短,但迅速的形成一批海商集团。

  参与海贸的商人迅速增加。

  到现在从朝廷拿到出海凭证的商人人数已经超过了4300多人。这个和刚刚开海的时候,预计的多了七八倍。而且这个人数还在持续增加。

  可以看出这几年海贸的兴盛。

  这些人手中的钱开始增多,但朝廷目前的税收制度太落后。

  便宜了他们。

  姚镆可以感受到,那些海商集团大量的漏税,这是姚镆不能同意的。现在的大明朝,还不像是几十年后的万历朝。到了万历朝的时候,江南富商已经是触及到官场,形成了官商集团。大量的商人家族子弟考科举,进入官场之后,靠着他们身后家族雄厚的资金,在官场上步步高升。等到他们在官场上有了一定地位之后,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开始直接影响朝廷政策。但现在的大明朝不一样。

  虽然有这个趋势,但并没有形成官商集团。就算是有,那也是实力弱小。

  朝廷还能够控制得住。

  姚镆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暴富的商人手中收税。

  姚镆把改革的方向放在了辽东。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目前‘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地区推行的很是顺利,效果也是不错。因此臣准备把‘一条鞭法’推广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但北方地区和西南、中原、西北地区,都是严重缺银子的地区,要怎么推行‘一条鞭法’,臣还在摸索当中。‘一条鞭法’是桂萼提出来的想法。因此臣想让他去辽东,看看辽东这边应该怎么推行‘一条鞭法’。有了经验之后,其他一些省份税收就有了一些根据。”

  “‘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实行的情况如何?”

  “比以往方便很多。实施‘一条鞭法’之后,计算容易,征收容易,且税收规模也增加不少。唯一的问题是,朝廷对于南直隶耕地情况没有完整的掌握,所以还是有大量的税收未能收上来。不过整体来看,‘一条鞭法’在南直隶是比较成功的。”

  “嗯。”

  朱厚熜点头。

  本来“一条鞭法”和丈量土地是要一起进行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未能够彻底丈量土地,所以只能是在已知的土地基础上进行“一条鞭法”。成果是相当的不错,因为把田赋、丁赋、徭役都一体计算,所以有了明确的税收额度。而且是征收白银,所以计算、征收、储存、运输都非常方便。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是比当年征收粮食简单多了。

  但姚镆是一个谨慎的人。

  朱厚熜也跟姚镆谈过,“一条鞭法”不能一刀切,直接在全国推行。因为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南直隶有钱,银子也多,可以征收银子。但北方地区,就算是大明朝政治中心北直隶这边,也是极度缺乏银子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缺乏金银的国家,所以征收银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没有银子的地方,你用银子征税,会导致这些地区银价大涨,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而且一旦用银子征税,那就是不停地剥削农民。因此姚镆决定,先在辽东这边做一个试验。

  先找一个地方试验,然后慢慢的推广。这是目前很多官员从朱厚熜身上学习的。朱厚熜登基之后,推行那么多改革,都是这样的步骤。

  从来都不会直接在全国推广。

  姚镆手中人才还是稀少。

  所以看上了,在户部的时候第一个提出“一条鞭法”的桂萼。桂萼现在是从三品的河南左参政,姚镆这是要让桂萼去辽东担任正三品的辽东税务司司长。

  朱厚熜笑着道:“你知道吗?彭尚书跟朕提过,想让桂萼担任河南土地司司长。”

  “皇上,河南土地司虽然很重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桂萼。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桂萼已经是打下了基础,也已经有了章程。下面的官员,只要是跟着原来的章程继续清查就可以。臣认为河南土地司司长,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责任心的官员完全可以胜任。让桂萼继续留在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浪费他的才华。”

  姚镆立马给彭泽上眼药。

  彭泽的土地部,现在也是在加快建设。因此准备在河南建立土地司,在河南丈量土地。河南基础很好,因为河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河南都察院都是支持清查土地。甚至已经让桂萼清查宗藩土地,有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彭泽才会准备让桂萼担任河南土地司司长。

  但姚镆的意思很简单。

  河南清查土地,桂萼已经制定好了章程,只要按照这个章程清查就行了。现在只要派遣一个出色的官员,能够承受压力的官员,那么就能够继续清查下去。

  不需要桂萼。

  桂萼能力出众,让他留在河南当土地司司长,太浪费他的才华。

  “姚卿,既要让马跑,也要让马吃饱饭。你可知道彭尚书给桂萼什么品级?”

  “臣愿闻其详。”

  “土地部右侍郎,兼任河南土地司司长。除了要主持河南土地丈量的事情之外,还要制定土地部全国清查官田的计划。只要完成河南土地的丈量,下一步就要负责全国官田的清查。”

  人才难得。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非常难得的。

  在官场上,能力强大的官员也是受到追捧的。桂萼在户部、河南做的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很多人看到了桂萼出众的能力。因此彭泽是真的看上了桂萼。准备大力培养桂萼。

  姚镆听完之后,笑着道:“皇上,税务总司同样不会做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饱的事情。桂萼提出的‘一条鞭法’,对于朝廷税收是一大功绩,未来必然会成为朝廷主要收税模式。若皇上批准,那么税务总司可以让桂萼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兼任辽东税务司司长。代表税务总司在辽东进行税务改革。”

  “好。再过三个月就是年末。到时候河南会汇报桂萼今年在河南清查宗藩土地的情况,朕想应该给朝廷增加了大量收税的土地。这个要奖励,到时候给桂萼提一个品级。过段时间你再提桂萼的‘一条鞭法’功绩,朕再给他提一级。然后你提名桂萼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兼任辽东土地司司长。过完年就去上任,负责辽东税务,也让他去辽东实践一下税务改革。”

  “臣遵旨。”

  姚镆很高兴。

  税务总司因为成立比较晚了一些,因此人员非常匮乏。

  官员不能说完全没有。

  但税务总司是一个需要专门人才的部门,姚镆并不想要那些混事的,没什么能力的官员。所以就显得人员非常不足。因此姚镆是不放弃任何的机会,只要有能力强的官员,都会拉到税务总司这边。

  “税务总司是不是缺少基层官员和吏员?”

  “是。”

  姚镆不隐瞒。

  直接道:“税务总司基层官员和吏员,都是需要有一定这方面能力的。不过目前和地方政府工作交割速度比较缓慢,而且这几年税务也比以往复杂多了,因此的确是严重缺乏。”

  “朕给你出个主意。”

  “臣洗耳恭听。”

  “知道国子监有专门学习算学的。”

  “知道。”

  算学,也就是数学,在国子监是一个系。

  有专门学习算学的。

  只不过在国子监当中,算学并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在几个系当中,老师最少,学生也最少。

  “你们让国子监算学毕业生来税务总司考试,考过了就培训一下,让他们熟悉税务总司的工作,然后安排下去。这都是现成的人才。如果在国子监混日子,拿不到国子监毕业证。或者拿到了国子监毕业证,但也考不过税务总司的考试,这种人就没有必要吸纳。”

  “皇上,国子监算学学生,我们也在吸收,但杯水车薪。整个国子监每年算学毕业生不过二三十人,里面还有一大半都是在国子监混日子的。还有一些人嫌税务总司给他们的品级太低,不愿意来税务总司。”

  “朕给你出的主意不是这个。你们税务总司也可以学习国子监,成立一个税务学堂。可以从全国范围之内招收那些秀才入学,进入学堂专门培养税务总司需要的人才。培养两三年合格之后,就能够用了。”

  “皇上的意思是,我们税务总司自己成立一个学堂?”

  “怎么,有问题?”

  朱厚熜笑着道:“杨慎主持成立的医学堂和女子医学堂,目前发展的都非常不错。估计再过两三年,有些学生就能够出来看一些简单的病了。这个世界上全才少,培养全才也不容易。最适合的方法,还是培养专才。税务总司培养专门搞税务的官员,以后刑部、大理寺则是要成立律学堂,专门培养研究‘大明律’的官员。当然他们的基础还是需要的,最起码得是秀才。卿可以想一想。”

  “臣会好好考虑。”

  “还有一件事情。卿刚刚说现在的情况变化很大,征税难度再增加。”

  “是。很多以前没有的情况出现,臣也不清楚要依照什么征税,怎么征税,因为朝廷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近有不少商人因为钱的问题打官司。主要是因为合伙做生意,但后来分钱不均。以前虽然也有这样的官司,但没有现在这么多。臣查过目前很多生意,发现很多生意都是合作做生意的。但对于如何合作,怎么出钱,怎么经营,如何确定彼此的利润,都是他们自己商量的。朝廷目前对于这些没有明确的律例,官府审案自己都糊涂了。”

  朱厚熜点点头。

  明白姚镆说的是什么事情。

  本来大明朝重农抑商,因此除了权贵的代理人之外,很难出现大商人。但随着朱厚熜开海,支持海贸之后,开始真正的出现做生意发财的大商人。

  很多小商人也想要参与进来。

  但他们本钱有限,所以决定几个人合伙一起做生意。还有一种情况是,海贸风险太大,就算是一些大商人也是非常谨慎的。为了分摊风险,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出资。

  这其实就是后来“股份制”的萌芽。

  可是现在的“股份制”,主要是依靠行业惯例,朝廷却没有法律根据。一旦他们自己发生龌龊,最后闹到打官司的时候,地方官府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判才好。

  因为这种“股份制”,虽然不算是刚刚出来的模式,但也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东西。这种模式做生意,大家的责任是什么,权益是什么,都是一片模糊地带。

  经济模式出现变化,律法也是要跟上的。

  因此朱厚熜想了想道:“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情。你们税务总司要先去调查一下,看看目前那些商人的行规是怎么确定的?在行规的基础上,税务总司要制定关于这方面的律例。只有朝廷有了律例,才能够保障所有的利益。也不会让地方官府无所适从。”

  “臣回去之后就会部署此事。”

  朱厚熜继续道:“还有,既然现在情况出现很多变化,时移世易,我们也要跟着变化。税务总司除了要征税,还要研究怎么收税。不是让你们想尽办法搜刮地方,而是让你们考虑,如何在新的商人当中开辟新的税种。本来朝廷应该有专门研究这种税务变化的读书人,让他们研究这些税务的变化。可以改进一些有问题的税,可以增加一些税。但不是改了就完了。税务总司要制定‘大明税律’,成为我朝收税的依据。‘大明税律’成为‘大明律’当中税收律法,算是修改‘大明律’当中的一些问题。”

  “皇上,‘大明律’不允许修订,只能是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

  姚镆小声的劝谏皇帝。

  朱元璋制定“大明律”之后,可是不允许大明后世的皇帝“变乱成法”,也就是不允许修改“大明律”。只能是有一些变通,那就是用行政命令,或者是以一些案例来制定条例,来补充“大明律”。不过就算是这个也是非常有限的。

  大明朝一百五十年,唯一一次增加条例的,只有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问刑条例》。

  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对“大明律”动手。

  因为“大明律”和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一样,都是朱元璋规定的不可改的祖制。姚镆想要进行税务改革,是以朝廷行政命令的方式补充“大明律”,而不是直接更改大明律。

  因此听到朱厚熜的话,吓了一跳。

  朱厚熜摆摆手。

  道:“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不要说是一百多年,就是二三十年过去,情况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到时候难道继续使用不合适的‘旧法’?其实‘大明律’应该每隔三十年左右,都要重新进行一次检讨,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律法应该进行更改。平时对于一些也要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当然‘大明律’乃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律法,更改必须要谨慎,不能想改就改。不过税收关系到朝廷财政,必须要适应变化。这些你不用管,税务总司只管制定‘大明税律’,把目前不适合的税收情况,都要改过来。”

  “臣遵旨。”

  姚镆开始的确是有些震惊,但很快镇定下来。

  因为姚镆想到了,眼前的皇帝是谁。朱厚熜登基之后,都改了多少祖制。更改“大明律”,也不算什么。因此立马领旨。姚镆这一年已经是感受到了,大明朝的税收体系落后于目前的大明朝经济情况。所以早就有改革税收的想法。

  有了皇帝的支持,就更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