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铁十字 >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中亚攻防战(上)
  一门覆盖伪装的88mm高射炮被安置在一片灌木丛中杂乱的树枝使他看上去与周围浑然一体炮兵们奋力摇动着高低机有经验的军士长趴在雪堆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对面俄国坦克的大致距离当对方行驶到一辆被摧毁的欧宝卡车附近时他猛然下令:“标尺1250米钨芯穿甲弹!”

  这辆卡车残骸还是前几天他们放弃在远处的军士长当时特意测量了有关距离作为能在战斗中迅速标定距离的参照物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哐当”一声一发炮弹迅速被推入膛然后击发出去。

  炮兵们看也不看是否命中再次塞入一发穿甲弹第二道命令紧接着来了:“偏左4米!”

  “哐当”一声又一发炮弹被击发了出去“偏右1米!”军士长大喊着让他们迅速击发第三发炮弹因为他发现对方已注意到了本方的存在那门85mm坦克炮已在旋转过来下一秒就有开炮的可能。

  “轰隆”一声第三发炮弹准确地命中车体击毁了这辆is-1坦克跟在坦克后面的红军步兵引起了阵阵骚动就在炮手们欢庆成功时脸色大变的军士长猛然喊出了“卧倒”的口令并第一个将头趴在整片雪堆里所有人都就近卧倒无论下面是雪堆还是泥堆还是别的什么——哪怕是一泡马粪也得趴下去。

  “轰”地一声一发榴弹在他们身后炸响四散飞溅的弹片打得这门88mm高射炮“铛铛”作响但人员却没有问题所有人都感激地朝军士长笑了笑却发现他已猫腰向200多米远的另外一处预设阵地扑去——那里还有门88mm高射炮!所有人立即跟随而去。

  昨天傍晚他们一共有2个炮组分别负责2门高射炮在摧毁10余辆坦克与自行火炮后在敌军报复下出现了减员最终两个炮组合二为一组成混合大炮组但还是继续负责两门火炮。依靠这样顽强的作战方式他们继续扼守着前沿阵地的门户。

  这只是中亚前线激烈交火的简单缩影从12月初开始整整一个红军方面军的兵力将近50万人开始往中亚方向铺天盖地涌入舍尔纳大将根据预先制定的策略构建了根植于中亚绿洲地带的要塞战术。

  在194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里进攻莫斯科失败的德军在大雪纷飞的时机遭遇苏军大举反攻苏军坦克和骑兵部队依仗自己的机动力一再向西快速推进并迂回到撤退中的德军侧翼形成一个个包围圈。当初苏军构建包围圈时胃口极大经常是将数个师甚至军一级德军主力部队全部容纳进去为防止出现全线崩溃、重演拿破仑败退的往事希特勒不得已下令士兵们不许再后退半步就地转入抵抗将部队配置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城镇周围使其形成一个个刺猬式的“要塞”。

  要塞战术最出名的成功运用就是德米杨斯克包和霍尔姆两次包围圈。前者坚持了4个多月后者坚持了3个多月最终支撑到本方援兵赶来解围。当然失败运用也有历史上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第六集团军那30万人马就没能守住而最后彻底完蛋最终把第三帝国也彻底玩完。

  要塞战术和希特勒的“不许后退一步”的坚守战略一样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在霍夫曼眼里简单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颇。执行这套战术的部队肯定会被合围但由于内线作战往往能够牵制住数倍与己方的苏军这要比让部队在严寒和优势敌军追击下陷于溃退要好很多而且还能掩护退到后方的本方部队进行休整便于他们卷土重来。霍夫曼认为这个战术是好是坏取决于一点——包围圈能不能守住以及能给红军多大打击。

  不过这次中亚包围圈显然和前面几次都有所区别早在11月份包括隆美尔在内的高级指挥官便提醒部队有可能遭遇包围的风险总参谋部提出数种解决方案——转移方案、增兵方案、后退方案等等不一而足但霍夫曼最终选定的是原地固守方案。不但如此他还用“海豹计划”这个幌子勾住了隆美尔将中央集团军指挥官换成了舍尔纳。

  更让所有人掉落一地眼镜的是元首除给中亚集团军补充部分人员外并没有同意其他援兵加入只强调要囤积物资构筑防线仿佛认定中亚集团军这10万人马一定能够取胜似的。所有人都为该决策捏了一把汗甚至反过头来劝说舍尔纳想方设法多要一些援兵更令人惊奇的事情随即发生了舍尔纳利用返航的运输机将麾下1个师又1个旅的伞兵部队(徒手)从包围圈里调出部署在相对更安全的里海东岸地区。中亚绿洲核心带的10万部队经这番调整后总兵力下降到只有85万人出头。

  然后在霍夫曼的命令下所有运输机都开足马力运送物资和给养按照10万人标准囤积了足够4个月使用的物资。舍尔纳唯恐这样还不够又从中亚独立势力这边买到了大量牲畜和农产品还紧急招募中亚民众帮助部队构筑防线。

  舍尔纳真打算在中亚包围圈里呆4个月?所有人都为此打上重重的问号不过现在元首威望如日中天前线指挥官又这番模样大家只能寄希望于该战略收到效果。迫于无奈的蔡茨勒去找东线司令官曼施坦因沟通希望后者能劝说元首改变这种冒险策略但对方居然建议说:“我认为暂时不必我倒是建议在里海西岸调集2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和足够的船只……”

  “您打算让他们在危急关头组成紧急战斗群展开增援?”

  “不我希望这些部队能发挥威慑作用我认为俄国人的目标不仅仅是包围圈里的8、9万之众。”

  “好吧希望您的判断是对的。”

  霍夫曼当然不是在任性而为他不但深入研究过德米杨斯克包围圈和霍尔姆包围圈战役的成败和心得——现在他掌权可以调用全部官方资料比他在后世只能依托档案和当事人回忆更可靠他还对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最终覆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倘若不是保卢斯这个办公室将军指挥部队且片面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第六集团军不会覆灭得这么快;而如果被包围的德军不是30万——假设是10万被包围20万逃离包围圈则德国历史上在1943年仍然有机会重新杀回来。前面几次包围圈战役的成功给了希特勒盲目信心再加上戈林又在一旁大吹大擂空军的能力使得他以为保卢斯也能坚持住实际上德国空运力量是有限的供应10万规模左右的部队已是极限——30万部队被包围后也只能得到10万人补给在冰天雪地里除了不战自溃还能有什么好下场?整场战役坏就坏在德军孱弱的后勤能力与盲目自信上。

  舍尔纳一开始听到霍夫曼这番高论时觉得很惊奇——霍夫曼没法用斯大林格勒战役给他举例但可以活学活用德米杨斯克包围圈的经验他回头仔细想想却觉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的补给分给两个人用则所有人都不能幸存整体战斗力还不如一个人;三个人的补给交给两个人用凭德国的战术素养完全能支撑到红军把血流干的地步。更何况现在德军总体局面占优之所以不向中亚派兵不是因为无兵可派而是因为地势、气候的缘故不适宜派出大军要知道最能打的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还在后方优哉游哉地休整——那里有整整5个1943型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

  “之所以我要在中亚打一场这样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根源还是交换比战术现在苏军已放弃了在广袤旷野上与我军进行大规模野战的企图中路推进也找不到敌军重兵集团而我军又不可能真的不顾一切向前突进前后脱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况且推进越快区域兵力密度就越稀疏苏军打起反击来就越加容易所以中路地段的推进只能以稳妥方式滚滚前进……

  强行进攻苏军拥有坚固堡垒的大城市并打巷战也是难以承受的高昂代价无论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都暂时无法攻击最多能想办法解决中央战场的中小城市。综合利弊后我选择了您来指挥这样一场防御战希望用这块磁石源源不断吸引红军前来送死耗尽他们最后的机动兵力同时为春季全线进攻创造条件。”

  “如您所愿元首我会坚持到最后一枪一弹。”舍尔纳恭恭敬敬地敬礼“让他们来吧。”

  “我会给您提供充分的空中支援。”霍夫曼顿了顿“您可以自由选择您认为合适的防御战线和机动方式我不会干涉您的具体战术指挥也不存在什么必须固守的地方。”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