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铁十字 > 铁十字 第194章 天翻地覆的12月(4)
  所谓日本400万吨出口请求不是指日本要进口400万吨原油而是主要指相当于400万吨规模的高标号航空汽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这是日本国内生产匮乏且军事上急需的至于这400万吨原油分馏过程中产生的普通汽柴油、重油、石油脑等其他产品日本并不需要——他们从荷属东印度、北桦太和对俄石油贸易中可获得1300万吨以上原油大路货基本够用缺的是高性能燃油和润滑油。

  该部分其余产量同样可转为欧洲民用这样一来西欧诸国包括英、法、比、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业、商业燃油基本就可得到保证甚至民用燃油也可部分得到保证。12月经济调整政策一出笼巴黎出租车的汽油便开始保证供应然后一个月后有加油站开始对私家汽车提供汽油——当然价格依然很贵。

  1945年产量是这样定出去了对1946年石油产量分配各中东国家都有疑虑——德国一方面让在极力加大开采力度一方面又表示军用燃油消耗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叠加西俄石油产量回升、利比亚石油产量提高等因素他们认为会造成局部供应过剩从而影响收益针对该顾虑霍夫曼和施佩尔利用这次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欧洲石油四原则——包括马克定价、以需定产、价格锁定、总体平衡这四项影响深远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以现有被石油基金控制的石油输出国家组建的opf组织牵头实施——当前主要包括利比亚和中东西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德国动员后表示将一体化参加根据霍夫曼的规划远期还将包括南美、非洲产油国。

  所谓马克定价是指今后opf组织控制的石油国及观察员国有关原油贸易交易价格完全按马克标价(欧元建立后则以欧元标价)这就使马克通过石油这个中间体获得了无形的货币霸权。

  石油马克的设想当然是霍夫曼从美国的石油美元这里学来的一阐述后就被施佩尔和经济学家们接受并叫好不过霍夫曼也深知不能照搬照抄。当初建立石油美元体系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控制住相当于将近一半的原油产量——原油天生具有美元标签而德国自身并不产油甚至欧洲产油国也很少。不通过石油基金把马克和opf组织联系起来照搬照抄肯定会出问题。

  也基于这个认识霍夫曼和施佩尔经过反复商议再加一批经济学家、银行家们共同商议额外又补充了3个原则作为石油马克的配套原则。

  所谓以需定产是指欧盟和输出国组织根据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工业需求和下一年度扩张目标统计全部需求并以适当冗余后对输出国提出产量要求假设1945年全欧石油需求4200万吨则供应量放在4500-4600万吨。一方面确保供应另一方面又防止过剩。

  该原则另一重含义不仅是对输出国整体原油供应情况进行确定也对各产油国份额和产量进行独立确定防止产油国一家独大任意倾销而破坏市场格局。。

  在以需定产情况下石油供应量不会因短缺或过剩出现大起大落对产油国或用油国而言都十分有利任何市场操纵都要掂量一下该组织背后蕴含的力量充分发挥国社统制经济的威力。

  价格锁定是4项原则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经过反复商定opf组织运作后一揽子原油离岸基准定价为10马克/桶面向欧洲客户销售其中8马克是原油内在价2马克是欧盟共同税收各原油生产国根据自身原油质量与基准一揽子原油差距进行合理升贴水调整像利比亚原油质量相对较差就卖不到10马克而科威特、内志石油质量较好价格超过10马克但不管怎么定价实价与税费8:2的比例构成保持不变。

  价格锁定原则包括双重锁定:德国用实力和武力保证各国石油能卖到10马克其中8马克交给输出国2马克上交欧盟(作为欧洲统税收支付行政与军事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各国按本国实际经济上报石油需求由石油基金进行统一配给价格事先都明确这是第一重锁定——单纯的价格锁定。

  背后隐含的第二重锁定是市场锁定:欧洲各国必须向opf购买原油而opf必须首先保证满足欧洲国家需求后才允许对外出口。在opf产油国确定的当年原油配额销售完之前欧洲各国不允许进口其他地区原油如坚决要求进口则差额部分作为欧盟收益补充上缴。

  这是针对美国石油产业特意制定的规则非常致命。美国作为传统石油输出大国在战前和平时期经常以15-2美元一桶的价格倾销石油(战前1美元等于25-3马克现在黑市上1美元只能换到21-22马克)德国确定的8马克价格已超过战前美国石油输出的平均价格不少难保美国不搞低价倾销冲击。但在这套体系下就对不起了——即便某个欧洲国家能用5马克价格买到美国石油也必须向欧盟缴纳3马克特别关税和2马克欧盟税将价格维持在10马克考虑到从美国运油的实际成本这样一来就堵死了廉价石油的冲击也堵住了美国石油工业对欧洲倾销的大门——输出国们举双手赞成。

  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已上涨到超过10马克各输出国也必须按规定价格卖给欧洲在未满足欧洲配给前opf也不得出口即所谓的双向市场锁定原则将欧盟经济与opf牢牢锁在一起。

  德国也人性化地确定了涨价原则——除非输出国本身反对调价或输入国同意涨价更多否则自1945年起每3年石油价格自动上涨1马克构成按8:2比例保持不变。既让输出国后续能看到收益增加也让输入国知道后续上涨的价格有序确定可统筹安排国民经济运转。

  和平时期世界原油售价基本维持在5马克左右德国现在定8马克就让中东各国利益得到了保证因此他们全部都拍着胸脯保证赞同该体系。

  霍夫曼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虽然石油在后世用美元标价一路疯涨但那更多是美元贬值缘故他所在时代原油基准价经常在60美元/桶徘徊的价格相当于二十分之一盎司黄金售价在1945年代一盎司黄金本身只要35美元二十分之一价格也就是大约175美元/桶中枢价值确定并不遥远。

  在面对非欧盟国家控制市场时opf可以自由将配额以外的原油进行市场定价销售——但这种空间只是理论上的到目前为止欧洲、非洲、中东已纳入统一体系;南美以拉普拉塔集团为首的各国表态将赞同欧盟体系能实现原油自由贸易的只有北美和远东市场。

  而日本在获悉德国石油4原则后马上就看明白了“统制经济”的玩法同样依样画葫芦搞了远东石油4原则——除远东原油用日元标价外其余差不多都采取和德国一样的策略。虽然日本控制的原油产量不过1100万吨还不到opf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在远东目前也只有日本一个原油需求大户相对而言比欧洲更容易控制。

  剩下两个主要石油生产国便要傻眼了:美国拥有1亿多吨原油产量北美根本消耗不掉;东俄拥有1000多万吨产量同样挤入不了主流市场。用施佩尔的话说:打仗的时候恨不得之际石油越多越好、和自己抢油的人越少越好和平时候才明白产油多只能是负担需求越大才越好!

  这种以需定产的统制经济模式有一个缺陷:无法自动调节供需间的缺口过剩无法压缩、短缺无法扩张。这时候就轮到第四个原则——总体平衡原则上场德国发挥最后稳定器作用进行反周期调节:配额产量过剩时德国保证以不低于6马克/桶价格进行收储配额产量紧缺时德国保证以不高于10马克进行抛售(以上售价均不含欧盟税)。

  本来施佩尔将1945年产量配额定为4500万吨1946年定5000万吨1947年定为5600万吨但霍夫曼认为他低估了实际需求强烈建议将1946年规模扩大到6500万吨1947年定为7500万吨虽然施佩尔不明白为什么元首这么有信心一定能消耗这么多但架不住霍夫曼一句话:“不要担心过剩过剩收储就好了嘛即便多1000万吨也就是7000多万桶的事情不过5亿马克。”

  “可这样也会加大国债压力。”

  “怎么会加大国债压力?”霍夫曼大笑起来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么小的数字多印些票子便收走了——不然搞石油马克干什么?”

  施佩尔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战争期间元首坚持不用印钞机解决问题并不等于战后不印钞适量注水是有益于整体经济润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