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57章 分歧
  其他人都离开,就剩下了杨廷和。

  朱厚熜来到杨廷和面前坐下。

  武英殿讨论事情,因为都是和朝廷重臣谈事情,因此皇帝比较随意。座位也不是很多人想象当中那样高高在上,相反和这些大臣坐的很近。

  “杨卿,朕登基已有三个多月,快有一百天时间。朕一直记得定策之功、迎驾之功,是不是应该论功行赏。若拖延下去,会不会有人认为朕忘恩负义?”

  朱厚熜登基时间快要有一百天。

  跟着朱厚熜的很多人都鸡犬升天,包括很多在朱厚熜登基当中有贡献的人获得了奖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获得了奖励。当初确定朱厚熜为皇帝,以及迎接朱厚熜入京的那些人,按照道理都应该奖赏。他们都属于论功行赏的范围。

  只是除了少数一些人,大部分人一直没有获得奖赏。

  “皇上,此等奖赏应该留到年底,或者年初进行最为合适。”

  杨廷和用很平和的语气劝朱厚熜。

  告诉朱厚熜现在并不是论功行赏的好时机,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年末或者年初。现在才七月末,都没有进入八月,不过是秋天而已。

  不用太着急。

  “原来如此。原来是朕相差了,朕只是担心会寒了朝臣之心。”

  朱厚熜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看起来似乎很赞成杨廷和说的话。但坐在一旁的杨廷和却是心里苦笑。如果不是在皇帝跟前,杨廷和都想冲着朱厚熜冷笑。

  装什么装?

  自己选择的这个小皇帝,现在连做戏做的都这么逼真,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这种事情朱厚熜会不知道?打死杨廷和也不会相信。而且这种事情朱厚熜有疑问,怎么会先跟自己说?肯定是会先跟吏部尚书袁宗皋、礼部尚书王瓒这些自己嫡系人马商量。因为越是这种奖赏的问题,皇帝越是谨慎。

  而且朱厚熜一直没有提起这个事情,怎么会突然提起这个事情。

  不就是因为刚刚和杨廷和做了政治交易之后,心里还是不太放心,因此再敲打一下自己。朱厚熜这点小手段,杨廷仪一下就能够想明白。

  定策之功。

  什么是定策之功。

  就是选择朱厚熜为皇帝,这就是定策之功。对于朱厚熜来说,朝廷确定朱厚熜的嗣皇帝,这是一个天大的功劳。没有比这个功劳更大的。正德皇帝驾崩之后,对于选择朱厚熜为皇帝,最为功劳就是当时的内阁,还有张太后。当时的内阁阁臣,梁储已经是告老还乡,剩下的三个人现在都在内阁。朱厚熜能奖赏他们什么,不过就是封他们“三师”、“三孤”这样的虚衔。

  以及给他们的后人一个世袭职位,或者给一个比较低的爵位。但这些有什么用,对于现在的杨廷和他们屁用都没有。杨廷和他们已经是位极人臣,要的是青史留名,那些虚衔一点都不重要。

  或者给的再多一些,给自己几个人封爵位?可是他们都是内阁阁臣,如果封了爵位,那么以后还怎么继续当内阁大学士?因此对于杨廷和他们来说,定策之功功莫大焉,但并没有多少用处。

  可是当时的定策之功,除了内阁之外,还有内廷太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提督九门的司礼监太监张永,他们在确立朱厚熜为皇帝的过程当中都立下了大功劳。包括之后抓住江彬稳定社稷,他们两个人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谈定策之功,魏彬和张永必然需要大用。

  可这是直接和杨廷和现在推进的“新政”背道而驰的。杨廷和的新政第一个目标就是打击内廷太监,可是一点论功定策,那么魏彬、张永怎么办?

  再看看迎驾之功。

  内阁这边去的是梁储,已经告老还乡。礼部尚书毛澄进入内阁,也没有多少可赏赐的。甚至毛澄入内阁的时候,圣旨当中还写了毛澄的迎驾之功。还有户部侍郎郑宗仁,更是因为迎驾之功才成为了户部尚书。要是没有迎驾之功,郑宗仁想要成为户部尚书,是非常困难的。

  剩下的都是什么人。

  定国公徐光祚,这是勋贵出身。还有就是外戚,寿宁侯张鹤龄。然后就是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霖、张锦这些人。对于他们来说,皇帝论功行赏,说不定都活过来了。

  谷大用、韦霖、张锦几个人虽然目前都赋闲在家,但只是不参加政务而已。他们依旧是司礼监的太监。只要封赏迎驾之功,那么这些人说不定就再次在司礼监呼风唤雨。

  怎么看杨廷和都不觉得,定策之功和迎驾之功,最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相反真的开始封赏定策之功和迎驾之功,最后得益的不是勋贵、外戚,就是内廷太监。因此杨廷和一下就明白,这是朱厚熜在敲打自己。告诉自己,朱厚熜随时有可能以这样的名义,重启目前处于赋闲状态的几个正德朝大太监。

  杨廷和心中真是苦笑。

  这个小皇帝心思怎么这么多。

  这样聪明的皇帝,杨廷和并不是没有见过。杨廷和亲手教过的学生正德皇帝,那就是一个玲珑剔透,聪明绝顶的皇帝。可惜明武宗性格跳脱,加上从小受到宠爱,因此完全听不得他们这些大臣的劝诫。而且明武宗喜武,也不喜欢兵部对于军队的控制,想要自己控制军队,所以越发的胡闹。可明武宗越是聪明,就越是让这些大臣头疼,完全不知道明武宗下一步要干什么。

  杨廷和不希望朱厚熜也跟正德皇帝一样。

  可是现在来看,新皇的聪明一点不比明武宗差。甚至新皇比明武宗登基的时候还要聪慧,还要懂得平衡。明武宗很聪明,但太受宠,所以脾气也大。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强硬的推行,而不是和臣子们“讨价还价”。

  相比起来朱厚熜很喜欢和朝臣“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个满意的答案。相比起自己看着长大的明武宗,杨廷和更加看不懂朱厚熜。

  因此心中更加担心。

  “杨卿,朕把你留下,是想跟你谈谈杨慎的事情。”

  “犬子一个正六品的小官,哪里值得皇上费心。”

  “杨慎虽是正六品的翰林院编修,却也是朕的先生。朕很喜欢听杨慎讲课。”

  “这是犬子的荣幸。”

  杨廷和今天被朱厚熜逼着,捏着鼻子认了一大堆的条件。刚刚还被朱厚熜敲打了一番。

  可是杨廷和丝毫没有表现出自己生气,或者有些憋闷的样子。依旧和平时一样,说话不疾不徐。一身的涵养,以及一身的城府,聚在一身。

  这种人很可怕。

  你根本就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生气?高兴?

  你都看不出来。

  “杨卿,杨慎跟朕说,他想去广东前线看看。朕还没有答应,因为杨慎若真去广东,半年之内估计都无法回来。有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

  一直很镇定的杨廷和,听到杨慎的事情,表情才出现了变化。

  不过很快掩饰过去。

  “皇上,犬子是国子监司业。刚刚去国子监不过两个月时间,连整顿国子监学风,都没有完成。还有皇上要求他完成的‘外学’,也不过完成了一半。此时放下此事,去广东前线,不太合适。”

  杨廷和借口很正当。

  意思很明显,杨廷和是反对杨慎去广东前线的。朱厚熜说半年,这还是相当乐观的情况之下。北京到广东四千里之远,来回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甚至稍微被某些事情绊住,那么来回路上就需要三个月时间。

  加上杨慎在广东前线的时间,半年都是最乐观的估计。

  杨廷和更担心的是,朱厚熜是不是故意支走杨慎。朱厚熜之前一直表现对于杨慎的器重,但现在让杨慎去广东,是不是要发配杨慎。之前朱厚熜表现的喜欢,会不会都是装的?这是杨廷和第一时间想到的。

  如果朱厚熜真有这样的意思,那么杨廷和就要考虑一下,朱厚熜这是针对杨慎,还是针对自己。朱厚熜是不是要对付自己,所以先从杨慎开始。

  政治人物,一个普通的事情,他们都会考虑会不会是冲着自己。更何况是杨廷和,身为内阁首辅,肯定是要这么考虑。

  “这也是朕考虑的。国子监目前离不开杨慎,朕也离不开杨慎。但杨慎态度很坚决,他一定要广东前线。他想亲眼看看佛郎机商人,看看真实的战场。”

  “皇上,朝廷自有法度,岂能任由官员选择。”

  “也是。”

  朱厚熜点头。

  想了想道:“杨卿,朕是非常信任和器重杨慎的。若杨慎执意要去广东前线,朕是不会阻挡,一定会同意的。不过朕正是考虑杨卿的立场,所以先跟杨卿交流一下。杨卿回去之后,跟杨慎谈谈,朕不掺和。若杨卿劝住了杨慎,那么朕就当没有这回事情。若杨卿没能够劝住杨慎,那么朕就同意杨慎去广东。”

  “谢皇上为犬子考虑。”

  “那就这样。”

  “臣告退。”

  杨慎去广东,朱厚熜愿意成全。

  不仅仅是因为杨慎去广东前线,可以开拓眼界,会影响他思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兴献王的孝期还有两个月时间就要结束。

  一旦兴献王孝期结束,大礼仪之争就会爆发。

  朱厚熜并不希望杨慎加入到这场大礼仪之争当中。朱厚熜要在杨慎回来之前,搞定大礼仪之争。杨慎这样的才子,不应该陷入到大礼仪之争,浪费自己一身的才华。

  打发他去广东,短时间之内就没办法参与大礼仪之争。就算杨慎在广东写奏折反对,但只要人不在京城,那么就不会有太大的事情。朱厚熜完全可以把他的奏章扣下来,这样就不用担心杨慎陷入到大礼仪之争。

  这也是朱厚熜对于杨慎的善意。朱厚熜现在的确是比较喜欢杨慎,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但如果杨慎真的跟历史上一样,不让朱厚熜下台的话,朱厚熜也不可能真的宽大为怀。最好的办法还是两个人不要发生这种冲突。所以让杨慎去广东待上一年半载,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