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158章 辽东防御
  “杨卿,你看呢?”

  李承勋和蒋瑶。

  都是非常出色的地方官员。

  应该这么说,大明朝选拔文官的方式,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虽然很多人后来抨击大明朝的文官,但从选拔官员来说,大明朝的这套方法还是比较先进的。

  在大明朝,能够在科举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成为进士的,不可能是完全的书呆子。那种不问事时的书呆子,是很难走到进士这个地步的。因为到了乡试、会试,你必须要饱览群书。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还要读很多政策方面的书,还要读律法方面的书。因为科举当中这些都会涉及到。

  为什么诗书传家的读书人,为什么官宦世家的读书人,更容易在科举上有收获。

  就是因为他们家里有足够的书籍。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政策方面的书籍,也能够看到很多课外的书籍。而一些贫寒子弟,他们最多只能是读四书五经,其他方面的书籍很难获得,结果是眼界无法开阔。知识积累不足,在文章当中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因此能够中进士的,书真的是看了很多的。

  当中出色的又在翰林院,天天在翰林院看书。他们在翰林院看书,可不是看那些没用的东西。相反他们看的都是朝廷历年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和处理政务的公文当中参悟皇帝和朝廷重臣的执政思路。除了这些公文之外,翰林院官员还能够详细的看到全国各地的资料,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甚至在翰林院的很多书籍都是朝廷机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底子,翰林院的官员才还会被称为“储相”。

  而科举成绩不算很好的,就要在六部或者是地方担任官员。总制辽东、蓟州军务的李承勋,担任辽东左布政使的蒋瑶,就是从地方官员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位置的。

  因为一直在地方处理地方事务,因此两个人都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他们两个人商量之后,给朝廷上了一份奏章,要求在辽东打造一个防御圈。以沈阳和辽阳为中心,扩建开原、铁岭、抚顺、辽河套(新民),这些城市,完成整个辽东的防御圈。

  这些城市,也不是凭空扩建的。

  和沈阳一样,这些城市都是军屯所在地,都是卫所所在地。像开原,就有三万卫和辽海卫,铁岭则是有铁岭卫,都是军队所在地。本身就有一定规模的小城。

  而李承勋要做的,就是扩建这些地方,加强这里的军备情况。

  积极防御策略。

  李承勋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相反他在辽东的策略是激进的。但又不是冒险的激进,而是积极防御战略。李承勋在明武宗时期就是辽东巡抚,朱厚熜登基之后更是任命他为总制辽东、蓟州军务。

  李承勋对于辽东非常熟悉。

  李承勋认为,现在的明军,包括边境军队问题太多。想要冲出去,和草原部落打仗,费心费力,效果却不是很好。还不如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扩建这些要塞城市。

  一步一步压缩草原部落的生存空间,增加大明朝对于这些地区的控制力。

  蒋瑶和李承勋谈了几次之后,大致上认同李承勋的意思。蒋瑶不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人,相反只要是他觉得正确,那么就会强力推动。因此联名给朝廷写了这份奏章。朱厚熜接到奏折之后,并没有召开内阁会议,或者是廷议。

  而是召见了杨一清。

  皇帝的权力,在这里体现。

  内阁阁臣,皇帝想见就见。虽然内阁阁臣当中,内阁首辅权力最大,但其实皇帝喜欢哪一个内阁阁臣,那么哪一个内阁阁臣的话语权更高。

  本来这种事情,朱厚熜应该跟内阁阁臣一起商量,或者先跟杨廷和商量。但朱厚熜有自己的考虑。

  所以只是找杨一清说话。

  “李总制的想法,整体来说是不错的。”

  杨一清开口。

  对于李承勋的积极防御方案,是比较赞成的。杨一清今年七十岁,但身体是真的好。杨廷和比杨一清小了五六岁,但身体条件来说,杨廷和是比不上杨一清的。杨廷和过了六十岁之后,身体衰老速度非常快。

  可是杨一清现在每天在朝中都是精神抖擞。

  每天看着那么多的奏折,看那么多边疆情报,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却丝毫看不出疲劳的样子。

  “但还是有很多问题。”

  “杨卿,你说。”

  “李总制表示,现在是要塞城市扩建最好的时候,这个臣是认同的。兀良哈部落目前和鞑靼右翼连番作战,非常需要朝廷的支持。且面对鞑靼右翼的压力,也无暇顾及辽东的情况。这个时候辽东是适合扩建要塞城市。但这个工程绝对不是和李总制说的那样容易的,和简单建设一些军屯地区完全不一样。”

  “卿仔细说说。”

  朱厚熜很感兴趣。

  现在朱厚熜看到的都是一些情报。东北地区具体情况,朱厚熜还是要听听杨一清这样有经验的大臣建议。杨一清铺开地图,道:“皇上,其实开原和铁岭现在的情况已经很好,因为这里的卫所屯兵一百多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要塞。稍微扩建一下,就是一个要塞城市。但辽河套地区不一样。此地以前是一片沼泽,但到了秋天他就会干涸。甚至很多原来的沼泽地区,已经不像是以前那样,人无法通过。相反这些地区,已经变了很多。兀良哈不少部落南下,在这片地区可以随意的移动。因此想要完成李总制的想法,朝廷必须要从辽河套长城越过去,在辽河套地区建立新城。而不是在辽河套长城内扩建新城。只有在长城外扩建新城,才能够有效的控制辽河套地区。”

  朱厚熜看着地区。

  辽河套地区。

  对于之前的大明朝用处不大,因此明朝逐渐的放弃了辽河套地区。李承勋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更是建议朝廷沿着辽河套筑长城,当然不全是新的,而是把以前的一些长城连接起来。意思就是这个长城是明朝防御重点地区。

  当时的李承勋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朝廷没钱,边疆地区更是穷的叮当响。可是草原部落到处打草谷,辽东这边的军队根本挡不住。所以李承勋才会采取防御的战略。但随着朝廷财政的富裕,李承勋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这一次提出积极防御,就是要打破这个长城边界。

  杨一清说的就是这个。

  “杨卿,那你认为辽河套,应该在哪里筑城最好?”

  “皇上,这里,这里,这里。这三个地方是辽河套地区人口最多的地方,位置也最好。一旦在这几个地方筑城,那么就能够成为犄角,整个辽河套都会在朝廷的控制当中。”

  朱厚熜看了看地图。

  杨一清指的是,阜新、彰武、新民三个地方。本来阜新、彰武都隶属于广宁后卫管辖地。而新民隶属于沈阳中卫和广宁左卫控制。是辽河套地区重要的人口聚集地。

  不过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整个朝廷采取的都是收缩战略。在边疆地区放弃了大量的势力范围,然后往回缩。辽河套也是在这样的大战略之下放弃的。

  兀良哈部落在这里随意的进出。

  不过现在算是好机会。那就是兀良哈万户,主力都在和鞑靼右翼打仗。因此兀良哈部落主要人马都在辽河套西北部一带,对于辽河套没有多少控制力。在这里活动的都是兀良哈部落当中小部落。

  “辽河套和开原、铁岭不一样。一旦决定在辽河套地区筑城,那么需要花费的钱是很多的。而且需要的人力也很多,军队调整也大。且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可能需要连续五年八年的投入。”

  “李承勋这是将朝廷一军。”

  朱厚熜苦笑。

  李承勋在奏折当中说的很简单。表示自己只是想要打造几个要塞城市,防御沈阳和辽阳。但经过杨一清这么说,朱厚熜才知道,李承勋哪里是要弄几个要塞城市。

  辽河套地区一旦开始筑城,这就是改变大明朝在边疆的大战略。从以前的战略防御,开始慢慢的变为战略进攻。

  果然这些大臣,一个比一个聪明。

  皇帝稍微不注意,整个国家策略都会跟着他们走,连皇帝都敢框在里面。一旦按照李承勋的计划,开始投入大笔资金到辽河套地区筑城,以后想停都停不下来。

  “皇上,您再看看抚顺。自从成立抚顺之后,抚顺成为和建州三卫边贸的重要地区,目前在辽东是仅次于辽阳的重要地方。建州三卫最近看起来老实很多,但他们暗地里一直不服气朝廷,这些年在辽东也是时常闹事。想要压服建州三卫,朝廷对于抚顺必须要更大力的支持。抚顺要扩建,那么肯定不是简单的扩建,估计要和沈阳一样。”

  “抚顺,抚顺。”

  果然皇帝是需要杨一清这样的大臣。

  等杨一清给朱厚熜解释,朱厚熜对于目前东北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明白了李承勋的想法。建州三卫,当中建州卫主要在后世通化一带,建州左卫靠近朝鲜,建州右卫在后世长春一带。

  人口不多。

  现在的建州部落,都加起来不到十万人。明末入关的时候,满清百万人,更多的是被劫掠加入八旗的汉、蒙、朝这些民族。可是建州女真,始终是一个大隐患。

  朱厚熜也不敢随便下决心。

  想了想,跟杨一清问道:“杨卿,你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