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190章 番麦
  姚镆在嘉靖元年来到了贵州担任云贵总督,到现在有三年时间。

  改土归流的计划进行的还是很顺利。

  一步一步的瓦解贵州土司之间的联合,一步一步的打击贵州土司,到了现在甚至开始了瓦解贵州最大的土司水西安氏的行动。大军围攻黔西,开始了西南改土归流历史上,可以和开国初期平定思州田氏之乱相比的军事行动。

  贵州的那些大小土司,都准备从水西安氏那里咬下一块肉来。因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进攻黔西的战争。

  不过贵州的事情,终归只是西南的事情。

  其他省份各有各的事情要忙。蓟州巡抚王以旂在承德筑新的城市,作为方圆几百里之内最大的贸易城市。李承勋在辽东,开始了他宏伟的筑城计划。王阳明在四川开始了四川大建设,王琼则是在浙江和福建继续进行卫所改制,史道这些人虽然声势小了一些,但还是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进行丈量土地。

  当然也包括桂萼他们在河南大胆的清查宗藩土地。

  各有各的事情。

  而且每个人做的都挺好,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

  东南沿海也是如此。

  自从市舶总司改革,朝廷开海之后,海贸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南京市舶司管理的南直隶和浙江海贸,广州市舶司下属的广东海贸,泉州市舶司下属的福建海贸,那可真是发展的非常兴盛。

  像广州港口,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来往。比开海之前陡然增加了十多倍,各类船只忙忙碌碌。同样广州作为海贸最前沿城市,大量的物资在广州进出。

  在这方面金州市舶司和天津市舶司的发展是落后的。

  不过虽然在海贸方面金州市舶司和天津市舶司发展慢了很多,但金州市舶司和天津市舶司控制的港口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因为他们承接了北方大量的海运,不是和其他国家的海贸,而是国内的海运。

  政治影响经济。

  虽然这个年代北方经济已经比不上南方,但北京是国都,而且九边重镇都在北方。光是这一点北方每年需要海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以前都是走漕运。但放开了海运之后,对于沿海的港口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再者随着边贸发展速度快,北方大量的特产也是利用海运进入南方。

  不过开海之后,得到最多好处的,还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这几个省份。

  “大老爷,你回去休息。我看这些商人这完全是在糊弄我们。看看他们带回来的这都是什么东西,想要用这些东西免税,实在是不当人子。”

  广州。

  市舶司的官员,一个个打着哈欠。

  然后很不满的跟市舶总司的副总司长,负责管理广州市舶司和泉州市舶司的林富说话。林富五十岁的年纪,但看起来只有四十来岁的样子。

  身板很是硬朗。

  林富是一名能力非常强大的官员。

  林家是传承七八百年的大家族,是福建的名门望族,号称是“九牧林”家族。林富的家族之所以被称为“九牧林”,是因为唐朝天宝年间,他的祖先中一母所生的9个儿子全都学有所成,官至刺史,为世人所称颂。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林家传承至今,每一代都有出色的族人。

  林富就是林家这一代最出色的人才。

  林富在这样的家族长大,从小饱读诗书。27岁的时候,也就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时候成为了进士。早先是京官,不过得罪了刘瑾,后来一直在地方当官。

  政绩斐然。

  不管是在宁波当知府的时候,还是后来在两广当官,都做成了很多事情。市舶总司改革的时候,吴廷举举荐了林富成为市舶总司的副总司长。

  林富历史上也算是王阳明的接班人。

  历史上嘉靖是任命王阳明成为了两广总督,王阳明后来身体不好,致仕的时候举荐了林富接任自己的位置。因为林富和王阳明一样,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不过林富虽然是王阳明的接班人,但和王阳明其他学生关系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和方献夫没什么好关系,两个人反而关系非常不好。方献夫那个时候受到嘉靖皇帝的宠信,直接下手打压林富,让林富黯然致仕。

  现在负责广州市舶司和泉州市舶司,林富忙的是脚不沾地。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

  林富抬头,摇了摇头。

  旁边的小官立马道:“大老爷说的太好了。这些海商个个都是富可敌国,可是为了减税,净是耍小聪明。弄一些我们没见过的南洋东西来糊弄我们。大老爷,这些奸商应该狠狠地惩治他们。要不然他们不知道朝廷威严何在?”

  “怎么,生气了?”

  “大老爷,怎么可能不生气。他们弄来的那些都是什么东西。他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却来我们市舶司,要求减税。哪里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看着市舶司这些官员都愤愤不平,林富笑了笑。

  减税。

  是有条件的。朱厚熜在进行市舶总司改革的时候,对于关税减免是有过圣旨。那就是谁要是从海外弄来,对大明朝有利的东西,那么可以对他们的税收进行一定的减免。

  朱厚熜主要是指了两种东西。

  一个是种子。

  可以在大明朝种植的。最好是优良的粮食种子。只要确定那些东西可以在大明朝种植,可以对于大明朝的农业带来好处,那么朝廷就会对这些商人减税。

  另外一个是书籍。

  朱厚熜明确的表示过,可以从海外搜罗他们的书籍。等朝廷鉴定之后,认为这些书籍有一定的用处,那么也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

  这两个是最主要的。

  但也不全是如此。

  还有很多其他的减税方式。能够从海外引入一些有用的机器设备,有用的技术,朝廷也是会给与减税的。

  对于那些海商来说,能够减税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朝廷从海商这里收税其实不低,一艘船要交的税很多。一旦减税,那么减得数量绝对不少。因此很多海商都是冲着减税来的。

  从东南亚弄一个不知名的水果种子,就要求市舶司减税。

  弄得市舶司官员非常生气。

  “只要最后鉴定,的确是能吃的,而且能够在我大明朝种植的,那么就要减税。海外有多大,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过从当年三保太监的‘海图’来看,海外国家也不少。说不定真有什么好东西。”

  “可是这些东西?”

  “皇上有过旨意,十个东西当中只要有一个对大明朝有用,那么朝廷就是赚的。所以要给这些海商一些鼓励,才能够有更多的好东西流入进来。”

  林富是聪明人。

  怎么驱动这些海商,当然是以利诱之。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用关税来敲打这些海商,同时也用关税驱动这些海商,在海外积极搜罗好东西。

  当然其实林富内心并不认为海外有什么好东西。

  大明朝物产丰饶,何必想着从海外搜罗好东西。不过既然是皇帝的命令,林富也是尽力的去完成。那些海商带来的,大部分都是东南亚的水果之类的。

  没什么大用。

  但林富愿意给他们减免一些关税。

  算是鼓励他们。

  “见过大老爷。”

  很快又有一个海商走了进来。

  林富看了看资料,这是福建一个姓陈的海商。相比起之前很多大海商来说,这是一个小海商。他拿到出海凭证,一大半都是赊账的。

  要用他出海之后,挣到的钱来还钱。

  嘉靖三年年末出海,到了嘉靖四年五月份才回来。回来之后还了朝廷不少钱,但依旧是欠了朝廷一大笔钱。这样的小海商不少,都是需要跑好几趟海外,才能够完全还清朝廷的钱。

  此人年纪看起来像是四十多岁的样子,但其实此人真实的年纪只有三十来岁。

  “起。”

  “谢大老爷。”

  “说。你有什么东西可以献上来。”

  “大老爷,小民此次去南洋,带回来的是一种叫做‘番麦’的东西。小民在南洋发现很多地方种植这种东西,成为当地百姓的口粮。小民和其他人打探过,才知道福建有些地方已经有人尝试种植这种东西。小民五月份回来之后,这段时间又在福建做了一些考察,发现这个东西在一些贫瘠、干旱的土地上也能够生长,而且产量还不低。小民认为‘番麦’这个东西应该是朝廷需要的种子,可以在那些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种植。”

  “哦?”

  林富本来也没有太重视。

  可是听着陈生这个海商的话,突然来了兴致。

  贫瘠、干旱的土地上也可以种植,而且产量不太低。这是什么东西,因此林富立马道:“拿上来,让本官看看。”

  玉米。

  陈生带过来的就是玉米。

  不过这个年代的玉米,和几百年后的玉米当然是有很多不一样。几百年后的玉米,那是经过几百年的适应,又有很多种子改良的结果。

  当然不是很一样,但也是玉米,根子上是一样的品种。

  林富拿着玉米看了好一会。对于林富来说,这个玉米是很陌生的。林富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疑惑的问道:“这个东西真的能吃?”

  “大老爷,小民岂敢欺瞒大老爷,欺瞒朝廷。这个东西在南洋很多地方是当地人的口粮,当地人的主食都是吃这个。小民回来之后,还和福建那边种植‘番麦’的农民打听过,这个东西真的能吃。”

  “味道如何?”

  “这个…………”

  陈生犹豫了一下道:“大老爷,听闻南洋那边种植这个东西时间也不长。因此吃的方法简单,虽然不是很符合大家的习惯,但真的是能吃。吃起来虽然不像是米饭,但也有淡淡的香味。”

  不好吃。

  这是林富第一时间的判断。

  要是很好吃,陈生也不可能这么说话。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东西刚刚才被发现,大家并不知道怎么做。因此林富转移话题道:“产量如何?”

  “一亩地能有两石左右。而且种植‘番麦’的都是下等田,贫瘠、干旱严重地方,也能够生长的很好。大老爷,福建地区的土地本来就不是很好,能有两石左右(200斤左右)的产量,是非常高的。”

  陈生着急的证明自己带来的东西是好东西。

  林富也是非常感兴趣。

  应该说这些天过来想要减税的人当中,今天来的这个是林富最感兴趣的。林富自己就是福建人,福建的土地情况如何,林富比谁都清楚。

  福建的土地很贫瘠。

  不要说是现在,就是抗战的时候,日本人打了大半个中国,但对于福建都没有什么兴趣。原因就是福建交通不好、以沼泽和丘陵为主,山地众多。

  典型的要资源没资源,交通不利于打仗,也没有什么战略作用。

  耕地也是如此。

  在东南省份来说,福建的土地最为贫瘠。

  能够在福建贫瘠的土地上,一亩地的产量有两石,真的不少了。就是江南地区上等田稻谷产量,一亩地也不过是两石到三石左右。一些不太好的贫瘠土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一石上下。

  这就是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

  贫瘠、干旱,在大明朝这样的耕地不少。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贫瘠、干旱的土地有几千万亩以上。如果这些耕地能够有两石的产量,那么大明朝粮食总产量不知道要增加多少。这样的粮食种子,林富岂能不感兴趣。

  不过林富不是那种急吼吼的性格。

  因此道:“你说这个东西福建那边已经有人种了?”

  “是。”

  “你知道都在哪里有种这个的?”

  “知道。小民此次回来之后,专门去找过他们。”

  “好。你带着本官亲自去,本官要亲自看看情况。若你说的不实,到时候就不是一般的罪名,不要说是你,就是你的家族都要受到欺瞒朝廷的罪名。当然若你说的属实,减免关税是小事情,本官亲自给朝廷写信请功。你现在还敢夸海口?”

  “大老爷,小民说的句句属实。”

  “希望是如此。通知下去。本官要去一趟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