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197 喜事连连
  皇子,还是嫡长子。

  对于皇家来说,诞下长子,而且还是嫡子,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嫡长子的存在,在大明朝这样讲究嫡庶,讲究长幼的朝代来说,真的是值得庆贺。因为不管是立嫡立长,都没有人可以和他竞争。

  可以说在大明朝,只要皇帝的嫡长子能够平安长大,那就是表明皇位继承人的确定。

  除非有很大的过失,要不然嫡长子就是皇位接班人。就算皇帝不喜欢这个嫡长子,在大明朝也很难废除嫡长子的继承权。因为这就是礼法,是儒家宗法制度的根本。

  所以当朱厚熜的嫡长子诞生,真可谓是普天同庆。

  朱厚熜立马也是大赦天下。

  “这个你们怎么看?”

  自从嫡长子诞生之后,朱厚熜心情很好。

  自己在这片土地终于有了后代。

  而且随着皇子的诞生,朱厚熜的皇位更加稳固,皇权进一步加强。朝廷那些大臣,可以毫无顾忌的支持朱厚熜,投靠朱厚熜。因为朱厚熜这一脉的皇统,应该不会有其他变化。

  当然朱厚熜看着自己的嫡长子,心里也是为自己儿子默哀。

  作为立志要当六十年皇帝的朱厚熜来说,自己的嫡长子几乎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说不定自己的皇位要直接传给孙子辈,但就算如此,看着自己儿子朱厚熜也是高兴。

  正因为这些日子心情不错,所以朱厚熜有好几天都没有去武英殿处理问题,一些奏折都是在乾清宫处理。这些日子朱厚熜一直在坤宁宫陪着皇后,同时看着自己的长子。不过这些日子接连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朱厚熜只能是召开廷议处理。

  把这些日子没有处理的一些事情一并处理。

  然后开始进入重要的事情。

  第一个要处理的就是关于河南布政使、河南都察院联合清查周王土地的事情。周王联合不少人弹劾桂萼,弹劾他们欺凌宗藩,弹劾他们离间皇家和宗藩关系。不过朱厚熜一直在拖,对于此事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态。

  只是让涉及到的各个机构都写一份情况报告。等所有的报告都来了,再考虑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这么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不过现在不用拖下去了。因为桂萼他们对于开封附近的土地清查已经有了结果,他们也把调查报告递到了朝廷。朱厚熜等的就是这个。

  如果没有调查报告,朱厚熜也不好直接问责宗藩。

  但现在有了调查报告就不一样了。

  “皇上,有了这份数据,朝廷应该跟清查庄田一样,彻查周王土地情况。让周王把侵占的官田、民田都还回去,还要对周王进行处罚,让天下以此为戒。”

  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第一个开口。

  其实杨廷和新政结束,杨廷和致仕之后,新的内阁对于清查土地已经没有多少兴趣。或者说完成了庄田清查之后,再进一步的土地问题太敏感,新的内阁是不愿意继续下去的。就算是杨廷和还在,他也不会继续扯土地问题。庄田清查是杨廷和新政能够做的最深入的土地“改革”。

  因为接下来还扯土地问题,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宗藩土地、士绅土地、卫所屯田。

  这三个方面的土地问题,都很是敏感,很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廷想要清查这三个方面的土地问题,情况太复杂,杨廷和都不会动手。更何况是现在的内阁,像费宏更是不会如此。

  所以这些目前都是属于地方自己自发的进行。

  像王琼在浙江和福建,主要整顿的就是卫所屯田,包括王阳明在四川、姚镆在贵州都是清查卫所屯田问题。史道、常伦、陈克宽他们在浙江整顿的是士绅土地,而桂萼在河南进行的是整顿宗藩土地。

  都是零零散散,并不是朝廷推动。

  在朝廷来说,最支持宗藩土地清查的,就是目前的左都御史高友玑。高友玑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丝毫不隐藏自己对于宗藩的厌恶。

  公开表示,宗藩问题很多,未来必然影响朝廷,因此宗藩必须要改革。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当中对于高友玑的弹劾并不少。

  不要以为高友玑是都察院的头头,那些御史就真的不敢弹劾他。包括六科给事中,他们也是敢于弹劾高友玑的。那些宗藩盘踞地方多年,虽然没有军事实力,但对于地方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地不少大家族和宗藩都是有一定的牵扯,因此宗藩想要弹劾朝中一些大臣,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高友玑的存在,直接影响所有宗藩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不小。

  很多人都弹劾高友玑因为曾经受到了山西宗藩的欺辱,所以才报复宗藩。认为高友玑离间皇室和宗藩的关系,公报私仇,非人臣之道。

  但高友玑却丝毫不在意这些评论。

  对于宗藩的打压是明晃晃的。

  以前的监察御史,对于宗藩的弹劾,都是比较直接的问题。如欺行霸市,或者是一些违反礼仪的事情,而且都是爵位比较低的宗室,都不算是很严重的罪名。

  对于整个宗藩来说,只是挠痒痒。很少有科道官员把矛头直接指向爵位很高的宗藩。因为那些爵位高的宗藩,你就算是弹劾,也没有多少用处,皇家很少严肃处理宗藩,大部分都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但高友玑成为左都御史之后,情况完全出现变化。那些监察御史对于宗藩的弹劾越来越尖锐。什么某个宗藩混淆血脉,宗藩子弟杀人,宗藩子弟侵吞耕地等等。矛头甚至直接指向了一些亲王、郡王这些爵位很高的宗藩。

  这些才是严重的事情。

  这一次也是如此。

  桂萼他们清查周王土地,或者说清查开封的土地,最后查出周王在开封周围侵吞的官田、民田就超过四千顷地。如果加上一些山林,那么数目就更大。这可不是四千亩,是四千顷地,是四十万亩。

  当然不全是侵吞的,还有不少是主动投献的。

  但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因为不管是主动侵吞的,还是其他人投献的土地,最终的结果都是不交税,朝廷都是损失这部分的税收。这么多的耕地都不交税,所以河南的税收才会不增长,反而是在减少。

  因此高友玑的态度很简单。

  查。

  周王一脉,除了一个亲王之外,有几十个郡王。除了在开封的之外,周围的很多县城,包括其他城市都有周王一脉的郡王分封地。

  全都查的话,会有多少土地有问题。

  高友玑站出来要求严查周王一脉,都察院那些御史,包括六科给事中,很多都站出来支持。科道官员大部分都年轻,正是怼天怼地,什么都看不惯的时候。

  周王一脉光是在开封周围就侵吞这么多土地,他们当然是生气。大明朝开国一百五十年,宗藩越来越成为朝廷一大负担。这些年轻官员,都有一股要改革宗藩问题的想法。

  因此都是要求皇上严查。

  “皇上,臣认为应该谨慎。”

  费宏站出来。

  费宏看着这些人气势汹汹,不能不站出来。虽然知道这样很容易得罪那些科道官员,但费宏作为内阁首辅,要稳住朝廷和宗藩的关系。

  “费卿你说。”

  “臣认为朝廷不能仅仅凭借着这份报告,就处理周王。这样容易引起混乱,甚至容易引起地方官府和宗藩之间的矛盾。以后很有可能导致地方官府故意学习。”

  “那不查了?”

  “非是如此。臣建议朝廷可以派遣钦差,核实这份数据的真实性。若数据为真实的,那么可以对于周王进行处罚。”

  朱厚熜点头。

  因为朱厚熜明白费宏的意思。

  稳健。

  费宏的性格平和,处理事情也是选择四平八稳的方式。费宏看起来并不喜欢地方官府自作主张,对于宗藩进行调查。但现在已经清查了宗藩土地,而且有明确的数据报告,那么必须要处理。但朝廷不能因为地方政府的报告,就直接处理宗藩。因为一旦如此,未来地方官府和宗藩之间就会有更多的龌龊。最好的办法还是朝廷派人清查。

  “那就让户部和都察院,派人去核实。内阁和户部、都察院商量一下派遣的人员名单。”

  “臣遵旨。”

  “臣遵旨。”

  也就是多费时间而已。

  周王的那些土地问题还能够消失不成。

  “此事就这么决定了,接下来说说林富呈送的番麦。林富的奏章,你们看到了没有?户部,你们有没有这方的记载?”

  “皇上,户部并没有关于此物的记载。”

  户部尚书秦金上前,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东西。

  玉米。

  林富经过在福建几个月的调查之后,确定了玉米是一个可以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是一个可以吃的粮食。而且他的产量不低,那些贫瘠的土地上,亩产都有两石以上,也就是超过二百斤。有些耕地亩产甚至可以达到三石。

  这个产量已经不低了。

  那些贫瘠的土地,水稻、小麦产量都非常低。相比起来玉米的产量就非常高了。

  因此立马写了奏章,给朱厚熜看。虽然玉米的口味,和中国百姓喜欢吃的大米、小麦不一样,短时间之内很难让百姓接受。但如此的产量,对于大明朝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福建贫瘠的土地,干旱的天气情况之下,还能够有两石以上的亩产。我朝这样的耕地不少?”

  “皇上,北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都有不少贫瘠的土地,包括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也是如此。这些地区很多都天气干旱,雨水不足。如果把这样的土地都算上,全国能有百万顷(一亿亩)以上。”

  “百万顷?亩产呢?”

  “这些耕地大部分亩产不到一石。就算是那些上等田,一年的亩产也就是两石,很少能够超过三石的。”

  这个年代的粮食亩产是真的低得可怜。

  和几百年后,亩产上千斤的粮食产量完全不能相比。亩产两三百斤,在这个年代都是大丰收。其实说起来这已经是不低了,在农业技术发展之前,包括江南地区两季稻出现之前,江南地区的亩产甚至只有五六十斤。

  现在江南地区的上等田亩产二三百斤,还是这些年农业技术大发展的结果。

  “林富的奏章说,这些番麦在福建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那些种植番麦的农民,对于番麦的种植也不是很熟悉。朕想如果好好研究番麦种植,未来亩产超过三石,达到四石、五石应该也有可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朝的粮食产量就会有一个巨大的丰收。秦尚书,是不是如此?”

  “是。”

  秦金点头。

  一个新的粮食物种,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才能够了解它的特点。水稻、小麦这些都是经历了漫长了时间,人类才掌握了它们的情况,这些粮食才有了更高的产量。

  番麦也是如此。

  现在才刚刚引入福建,亩产就超过两石。等以后掌握了它的情况,亩产肯定还能够增加。

  朝中大臣只是认为找到了一个新的农作物。

  虽然产量高了不少,但具体怎么食用,他们还不清楚。而且也不敢肯定,新的农作物就真的适合在其他省份种植。但朱厚熜却是知道,玉米非常适合在全国推广。

  包括目前人口稀少的西南省份,还有寒冷的东北地区。当然想要在这些地方推广,需要一些时间。因为需要进行试验,从中找到一些适合的种子。

  不过不怕。

  既然有了玉米种子,只要朝廷重视,那么未来推广就不会太慢。不需要种植太多,只要种植一亿亩左右,增加的粮食产量就会非常惊人。无农不稳,对于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来说,稳住农业就是稳住天下。

  “既然如此,户部做一份计划。在全国其他地方种植这个东西,看看能否在其他地方也能够生长,产量也是如此之好。如果产量真的很好,那么那些亩产低的贫瘠土地上,就可以种植这种新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