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24 后勤准备
  嘉靖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朱厚熜根据廷推结果,圈定了吏部尚书王宪和礼部尚书汪俊为新的内阁阁臣。至此吵吵嚷嚷快两个月的内阁阁臣人选总算落地。因为吏部尚书王宪和礼部尚书汪俊成为了内阁阁臣,所以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要交接吏部和礼部的事物,不能再插手吏部和礼部的事情。

  因此朱厚熜让吏部左侍郎王时中暂时署理吏部部物,礼部左侍郎贾咏暂时署理礼部部物。这是缺少尚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等到重新廷推决定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才能够结束现在这种情况。

  等尘埃落定之后,大家发现,此次内阁阁臣廷推,得到好处最多的不是之前上蹿下跳的王瓒,反而是一直处于下风的蒋冕。本来这几年在王瓒他们的攻击之下,蒋冕根本保不住自己手底下的大将。

  不说那些级别低的官员,光是高级官员就有大理寺卿李昆,还有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陈九畴,都受到了打击。李昆直接致仕,陈九畴更是一撸到底,成为了正七品的巡按御史。在很多人看来蒋冕不是杨廷和,维持杨廷和派系非常困难。杨廷和派系的情况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

  蒋冕脾气那么暴躁,这段时间都沉寂了很多。实在是因为蒋冕已经力不从心,压力太大。甚至蒋冕都想要学习石珤和俞琳他们,直接跟皇帝表示要致仕。

  要不是其他人劝他,他的脾气真的会选择致仕。

  可是一次内阁阁臣廷推,让蒋冕迅速的稳住了脚步。

  因为什么。

  因为礼部尚书贾咏可是当年杨廷和一手提拔的官员,和蒋冕他们关系也很好。此次贾咏入阁,让蒋冕他们在内阁实力大增。总共七个内阁阁臣,蒋冕他们占据三个人。蒋冕还是内阁次辅,实力大涨。

  当然相比起这种纸面实力,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态度。

  这两年皇帝的态度暧昧,基本上是支持王瓒。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皇帝准备清除蒋冕他们这些老臣。这才是蒋冕他们最担心的。

  可是从这一次的廷推情况来看,皇帝并没有要赶尽杀绝的意思。这样的态度,对于蒋冕他们是最大的鼓励。

  朱厚熜为什么要打压王瓒,还帮助蒋冕稳住阵脚。就是因为蒋冕这个人脾气不太好,也不太懂的团结,不是一个内阁首辅的料。包括毛纪也是一样,都是脾气很冲的官员。但从能力上来说,蒋冕以及毛纪都是很出色的。

  内阁的存在,最重要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

  蒋冕入仕四十年,在内阁待了十多年时间。处理日常事务,对于蒋冕来说是轻而易举,一般的事情都是手到擒来。虽然不符合朱厚熜改革大臣的要求,但留在内阁处理日常政务,却是非常适合的。

  应该说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蒋冕比王瓒出色很多。

  这才是朱厚熜留下蒋冕的原因。

  各有各的用处。

  目前的这个内阁,朱厚熜说满意,也不见得多么满意,离朱厚熜心目当中的内阁还是有一些差距。但说不满意,也没有多少不满意。现在的内阁,也算是一个效率很高,属于比较合格的内阁。费宏作为内阁首辅,处理内阁、朝臣之间的关系游刃有余。不让朝廷发生太严重的政治问题,润滑油的作用很合格。杨一清作为朱厚熜最倚重的内阁阁臣,一直在帮助朱厚熜处理边疆事物,为大明朝边疆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于蒋冕,则是能够非常从容的帮忙处理日常政务。

  这样的内阁构成,已经是很好,朱厚熜也比较满意。

  朱厚熜之所以打压王瓒,就是因为现在的内阁是,目前最适合的内阁。如果让王瓒破坏,朱厚熜不认为短时间之内,能够组建比现在的内阁更好的。

  朝廷为内阁阁臣的廷推繁忙的时候,总制蓟州军务的刘天和来到了京城。

  刘天和突然之间接到朝廷的命令,免了刘天和的总制蓟州军务的职务,让他回京待命。这样的命令,刘天和还是比较疑惑的。因为刘天和正在努力经营承德马市,准备进一步控制承德周围的地方。可是怎么就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是要处罚自己,还是要高升?

  刘天和满腹疑惑,马不停蹄的来到了京城。

  面见皇帝。

  等听完皇帝的话之后,刘天和心中很是惊讶。当然同时也豪气顿生。

  朝廷要用兵,对草原用兵。

  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朝廷在边疆主要是以防御为主。偶尔反击草原部落,主要是派遣轻骑兵去草原放火。

  真正对他们用兵,却是非常罕见。

  因此这七十来年时间,朝廷和草原部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以防御战为主。

  但现在皇帝要主动出兵。

  要打击目前草原实力最强大的鞑靼右翼。想要攻打鞑靼右翼,朝廷要动员的部队就不是小数目。一旦真的能够完成朝廷设想的目标,那么鞑靼右翼就真的会被朝廷打残。这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一次改变草原局势的战争。

  没想到皇帝要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

  刘天和岂能不激动。

  这是多大的信任。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本该是交给王琼、王宪这等级别的人负责才对。现在却落在了自己头上,这让刘天和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

  “说起来你我两个人老家并不远。”

  “皇上,臣的老家麻城县,离承天府(湖广安陆)不到五百里。”

  刘天和立马开口。

  刘天和也是湖广人,是在黄州府麻城县。离朱厚熜长大的兴王府不到五百里的地方。皇帝既然谈起这个刘天和当然愿意和皇帝攀上关系。

  朱厚熜点头。

  笑着道:“这样看,咱们还是同乡。”

  “臣不敢。”

  “这和敢不敢又有何关系。敢不敢你我两家也是挨着的。”

  “是。”

  “你虽然没去过宣府和大同,但你在蓟州也待了几年时间,对于边疆情况也是比较熟悉的。你马上就要去总制宣大军务,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朕给你解决的。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未来几年朝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

  朱厚熜很严肃的问刘天和。

  虽然刘天和还没有去宣府和大同,但边疆问题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的。

  现在面对面的时候,让刘天和提出一些困难,朱厚熜可以直接帮忙协调解决。等以后刘天和到了前线,再想要处理一些问题,就会复杂很多。

  毕竟会涉及很多部门。

  刘天和想了想道:“皇上,若京营放在延庆、怀来一带,那么指挥上怎么办?”

  刘天和第一个问题就是指挥问题。

  京营部队训练场所和宣府不是很远。一旦互相干扰,就不是好事情。

  “你只负责宣大军务,节制宣大军队,京营的训练自有他们自己负责。不过你要时常和京营那边联系,了解京营的情况。因为一旦开战,这支京营部队也会北上参战。到时候京营部队也归你节制,你要是不了解京营部队情况,以后指挥他们会有问题。同时你也熟悉一下京营的武将,以后打仗你们需要紧密配合。”

  “是。”

  刘天和顿了一下,继续道:“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粮食的问题。虽然边疆地区都有粮食储备,但若是要开战,那么需要的粮食就是现在储备的好几倍。不管是战事顺利,还是战事不顺利,都是如此。特别是一旦拿下丰州,不管是直接占领丰州,还是迁移丰州人口,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后盾。”

  “嗯。”

  打仗是非常消耗粮食的。

  不说别的,光是动员几十万民夫,他们的吃喝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更不用说,打下丰州之后,不管是镇守丰州,还是迁移丰州的人口。肯定是需要大量的粮食。若是想要镇守丰州,必然要驻守重兵。

  那需要多少粮食。

  甚至为了支持丰州,开辟一条运输线,那有需要多少粮食。

  同样撤离丰州,也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因为丰州是土默特部落的老巢,人口不少。不仅仅有土默特部落的蒙古人口,还有大量生活在这里的汉民。

  人数不少。

  如果要把他们迁移到大同、宣府,肯定要养活他们。

  这样短时间之内,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会激增。靠着原来支持边疆军队的那些粮食,肯定是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所以必须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还不错。

  刘天和还没有上任,但第一个考虑的就是粮食的问题。并没有因为委以重任,就飘飘然,还是很踏实的。

  “你这个想的不错。”

  朱厚熜看着地图,想了想道:“朕记住了。短时间之内,一定给宣府和大同,派遣足够的粮食,不会耽误前线的事情。还有什么?”

  这几年大明朝虽然也有一些灾害,但整体来说还是属于风调雨顺的。

  粮食产量不错。

  这几年收上来的粮食非常多。田赋一直在增加,快要超过3000万石。因此给前线配备足够的粮食,应该不成问题。

  “皇上,马匹。”

  刘天和指了指地图,道:“宣府和大同,离丰州有五百里左右的距离。骑兵部队可以奔袭,但其他部队都要带着大量的物资步行。特别是火器部队,需要带着大量的火器弹药,还有大量的火炮随同。这都需要大量的马匹,可是宣府和大同一带,自从关闭马市之后,肯定是缺乏足够的马匹。臣认为朝廷应该尽快的从各地调动马匹,运送到宣府和大同一带。”

  “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马匹。”

  “皇上,臣不清楚目前宣府和大同拥有的马匹数量,所以不敢随意估计。但这场战争打起来,整个战争期间,需要的马匹数量不应该少于四万匹,这是最保守的数据。实际情况应该需要更多的马匹,臣认为应该要做到有备无患。可以多,不能少。”

  “嗯。”

  这是大明朝,不是几百年后用火车、汽车运输的年代。这个年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牛车、马车。

  那些火炮,还有弹药,还有那些后勤物资,都是需要马车运输的。特别是现在大明朝军队大量的配备火器,火炮数量急速增加。像这一次如此规模的战争,这么多人要带走的火炮数量会非常多。五六百门火炮都是正常的,如果丧心病狂一点,带着千门火炮也不是不可能。

  这就需要很多马匹参与运输。

  火炮不说,炮弹那也是相当重的。必须要有足够的马匹运输。

  但宣府和大同,还有榆林马市已经关闭了好多年。为了围困鞑靼右翼,这几个军事重镇早就不跟鞑靼右翼来往。所以没有获得马匹的渠道。

  只能是等着朝廷拨给他们马。

  这几年朝廷太仆寺那边的马匹,主要就是供应宣府、大同、榆林一带。

  但想要打一场大仗,则是远远不够。

  “承德马市那边,草原部落带来的马多不多?”

  “不少。”

  刘天和立马回答。

  道:“那些大部落,他们倒是有很多可以交换的东西,放牧的羊群也多。但不少小部落却没有那么多东西,他们最大的资产就是马匹。所以他们只能是用马匹交换物资。从这一年的情况来看,承德马市一年从各个部落换回来了超过4000匹的马。今年随着兀良哈万户增加购买各种物资,兀良哈万户带过来的马匹数量也开始急剧增加。还有最近一段时间,漠北那边的部落南下的越来越多,也都是带来了大量的马匹。”

  草原部落跟大明朝换取的,主要是马和羊。

  然后就是各种动物的毛皮。

  承德马市,一年能够有这么多的马匹,还是不错的。草原部落其实也一样,一般情况之下是不会随意的出售马匹。所以能有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

  “四万匹,不成问题。这两年太仆寺给宣府和大同不少马,宣府和大同那边的骑兵基本组建完毕,这方面并不会拖后腿。其他需要的马匹,朕会让兵部协调的。”

  四万匹,虽然看起来很多。

  但其实没有多少问题。

  大明朝毕竟是一个大国,太仆寺那边也养着不少马匹。还有辽东、承德马市,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匹的马流入。这几年朝廷手中有了不少储备。

  甚至因为马市流入马匹比较多,因此都开始卖给民间。

  现在想要征集四万匹,虽然数量不少,但应该还是能够协调的。后勤物资的运输,还可以用一些骡马替代。更不用说宣府、大同那边的骑兵大部分都组建完毕。

  李铎在宣府和大同,整顿军务还是做的很不错的。

  因此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马匹,大约筹集两万匹左右应该不成问题。

  “还有呢?”

  “其他的,臣需要亲自去看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