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36 暂时盟友
  嘉靖六年八月,朝廷突然要对于朝廷部门进行裁汰。

  第一批被选上的就是太常寺、尚宝寺、苑马寺。内阁、吏部、兵部、都察院经过讨论之后,拿出了裁汰的计划。朱厚熜看完之后,批准了这份报告。

  轰动全国。

  因为这是大明朝成立以来,第一次如此规模的进行朝廷部门的调整。或者说不是调整,是要彻底废除这些部门。这几个被裁汰的部门并不是大明朝成立的,而是前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历史比大明朝还要久远。

  但这一次却要被裁汰。

  虽然也有反对声音,但已经是无法阻止。

  “思献兄,恭喜你了。”

  “是皇上圣恩。”

  裁汰朝廷部门。

  是大事情。内阁、吏部,这段时间都很忙。内阁除了这个事情,还在讨论地方总督和地方巡抚的常规化方案。一旦制定了这个方案,以后地方总督和地方巡抚,就会慢慢的成为地方职务。

  而就在忙碌的时候,费宏和王瓒说话。

  费宏先是恭喜王瓒。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朱厚熜以王瓒在罢天下镇守太监当中立下功劳为由,赏王瓒为太子太傅、三孤少傅。且让吏部左侍郎王时中,负责裁汰朝廷部门的事情。

  这是朱厚熜前几个月冷落了王瓒之后,再次对于王瓒表现出了善意。

  甚至王时中也是如此。

  前几个月受到了打压,仕途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这一次却被朱厚熜委以重任。负责裁汰部门,的确是得罪人的工作。但同样这个工作,权力是非常大的。那些裁汰部门的官员怎么安置,王时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朝野上下一瞬间都知道,皇帝对于王瓒他们的宠信没有结束。

  “思献兄,等完成了此事,你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就更上一层楼了。在内阁最受皇上信任的,还是思献兄。”

  “费阁老,你是内阁首辅。若此事能够圆满成功,那都是在费阁老的指挥之下,费阁老当为头功。”

  “思献兄,你这话就错了。我们都是为皇上办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皇上英明。”

  两个人互相吹捧。

  费宏的确是魄力不足,但也知道什么事情对于朝廷更好。

  裁汰一些无用的部门,是一个非常好的节流之举。对于朝廷财政有巨大的好处。

  可是如果让费宏亲自出马,去做那些改革,费宏是没有魄力的。因为这种事情风险太大,很容易受到阻碍。这种风险很大,需要费宏冲锋陷阵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但费宏明白,自己是内阁首辅,在这个阶段任何成功的改革,最后都有自己一份政绩。

  因此费宏自己不敢推动改革,却是愿意怂恿其他人推动改革。

  “思献兄,等完成了裁汰朝廷部门的事情之后,你可有其他想法?”

  “不知费阁老的意思是?”

  王瓒知道自己暂时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但和之前还是不能相比。之前王瓒在朝中,那可真是无往不利,打的蒋冕一方是节节败退。其他的朝廷重臣,当时都避开王瓒的声势。那个时候的王瓒目标是,先解决了蒋冕,然后解决眼前的费宏,成为内阁首辅。

  可惜现在看来,基本上没有可能了。

  蒋冕一方,从杨廷和开始在朝中经营,到现在快二十年时间。虽然中间受到了不少波动,但很显然基础非常稳固。杨廷和致仕之后,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时也不是非常牢固的派系。但真要是碰到一些棘手问题,碰到生死关头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联合起来抵御风险。没有皇帝的支持,王瓒的实力还是比不上蒋冕的。

  连蒋冕都干不过,眼前的内阁首辅更是没有指望了。

  现在只能说是重获皇帝信任。

  但这可是用很大的代价完成的。裁汰三个朝廷部门,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官员的利益。那些人现在干不过王瓒,因此只能是忍气吞声。但以后谁知道他们会怎么报复?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阻人仕途,比断人财路更严重。多少人因为这一次的变化,会影响他们的仕途。如果这些人当中谁以后要是发达了,必然不会忘记这一次的事情。

  但没有办法。

  王瓒只能是这么做。当时的王瓒需要稳住阵脚,要不然自己的位置都岌岌可危,哪里能够想太多。

  因此王瓒对于费宏是非常忌惮。

  虽然只是简单的交手,但王瓒就知道自己是被费宏套路了。但自己明明知道是套路,明明知道是费宏设下的陷阱,但只能是跟着走。可是就这么简单的套路,王瓒就明白,在政治手腕上自己根本不是人家费宏的对手。

  现在费宏突然问自己还有什么其他想法,王瓒不得不警惕。

  “思献兄,等裁汰了朝廷部门之后,你可知道皇上下一步的想法?”

  “那个太遥远。”

  “一点都不远。裁汰朝廷部门,其实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皇上下一步要整理的是南京六部。”

  “南京六部?”

  王瓒忍不住惊呼。

  很快明白自己失态了。

  但王瓒是真的非常惊讶。皇帝裁汰朝廷部门,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情。甚至有不少读书人“呼天喊地”,认为皇帝在更改祖制。各种劝谏皇帝的奏折是如雪片一样的来到皇帝跟前。

  祖制不可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时候看起来很是保守。

  这个也和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有关系。朱元璋制定“皇明祖训”之后,让后世的皇帝,天天学习“皇明祖训”,就是让后世的皇帝不要更改祖制。其实朱元璋也是好心。

  朱元璋自己就是开国皇帝,也可以说是一代雄君。

  在朱元璋看来,他要敦促后代,不能让自己的后代跟前面的朝代一样,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他写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皇帝天天读、年年读。一定要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行事,那么就不会出现昏君,大明朝就不会没落。

  可惜后世皇帝再怎么读“皇明祖训”,大明朝该没落还是没落,皇帝该是昏庸,还是昏庸。

  可是相反读书人天天读“皇明祖训”,牢牢记住了“皇明祖训”。然后用这个,天天劝谏皇帝,做一个好皇帝。只要违反“皇明祖训”,就会批评皇帝。同时也成为了维护祖制的强大力量。

  裁汰朝廷几个部门都是如此,要是裁汰南京六部?

  王瓒真是不敢想。

  “思献兄,你觉得不可能?”

  “让我想想。”

  王瓒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地思考。

  皇帝真的要废除南京六部?

  王瓒仔细思考了皇帝的以往的作风,以及皇帝最近几年对于南京六部的态度。越想越觉得费宏说的有道理,皇帝估计是真的要废除南京六部。

  这些年皇帝对于南京六部的空缺不闻不问,还裁掉了一些无用的机构。看起来的确是对于南京六部不上心。

  可是自己现在才刚刚稳固下来,好像不值得冒险。

  南京六部,虽然是没什么权力。而且很多官员去南京六部,都是养老的。可是同样也有很多官员都是把南京六部当成是跳板。

  废除南京六部,比裁汰朝廷部门,阻力还要大。

  自己没有必要为这个事情冲锋陷阵。

  王瓒可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圣人。得罪那么多人,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因此王瓒道:“费阁老,我年纪大了。这种事情太大,我承担不起。”

  王瓒的年纪可不小。

  今年已经是六十五岁,马上就是六十六岁。可是费宏才多少岁,费宏过了今年才是六十岁,还是相当年轻。蒋冕也才六十四岁,比王瓒还要小一岁。本来杨一清年纪最大,今年都已经是七十三岁。

  可是杨一清的身体比王瓒还要好。

  杨一清是真正的越老越妖,丝毫看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王瓒都不知道,杨一清这样的身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致仕。甚至在王瓒看来,杨一清干到八十岁都应该不成问题。

  要不是如此,王瓒怎么会那么着急的想要驱逐蒋冕,实在是因为年龄不饶人,同时王瓒的身体也不是那么好。要是按部就班的等着,那么猴年马月王瓒也等不到内阁首辅的位置。

  可是冲击内阁首辅的努力失败了,这辈子自己都跟内阁首辅拜拜了。这样的情况之下,现在王瓒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做大事情。

  “思献兄,你怎么能说老了呢?你还能做很多事情。对了,湖广巡抚张璁和你是好友?”

  “同乡好友。”

  “我最近看了他在湖广做的事情,真的是锐气逼人。很多做法,我想都没有想过,但效果看起来真的非常不错。张璁大才,宰辅之才。他要是有任何的要求,朝廷都可以满足。”

  王瓒看了一眼费宏。

  费宏就像是没看到王瓒的表情一样,继续道:“我看张璁真的很不错。以他这一年多的成绩,我想年末的时候完全可以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他在湖广有了成绩,改革顺利,就能够回朝。我看三年之内,成为朝廷正二品没有问题。五年之内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或者是吏部尚书都不成问题的。你和他是同乡好友,有这样有前途的同乡好友,思献兄应该高兴。”

  王瓒脸色变得凝重。

  明白这是费宏开出的条件。

  费宏今年才五十九岁,只要皇帝不发作费宏,那么再干十年内阁首辅都不成问题。费宏虽然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有些势单力薄,手中的力量有限。但随着费宏坐稳三年内阁首辅位置之后,投奔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费宏在朝中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

  费宏这是答应,五年之内一定让张璁成为朝廷重臣。

  王瓒不得不考虑这个方案。

  因为王瓒现在要考虑后事。考虑自己离开朝廷之后的事情。自己六十五岁,身体也不是很好,不可能在朝中太长时间。等自己离开之后,自己这边的人,还有自己的家族后辈,在官场上也需要有人照看。

  张璁的确是最好的人选。

  是自己的同乡好友。

  受到皇帝的器重,如果又有费宏的鼎力支持,那么几年之内成为朝廷重臣没有任何问题。张璁现在五十二岁,如果五年之内进京担任朝廷重臣,那么未来成为内阁首辅都不是问题。

  王瓒很讨厌现在的自己。

  费宏这个该死的混蛋,每次都能够抓住自己的软肋,然后利用自己达成自己的目的。上一次已经有了这一招,没想到这一次再次用了同样的招数。不过更让王瓒生气的是,费宏提出的建议,却让王瓒不得不接受。这才是王瓒最不得劲的地方。王瓒心中已经明白,自己是要答应的。不过不想看到费宏得意的样子,所以不想这么简单接受,因此道:“费阁老,我需要想想。”

  …………

  “你不想去辽东?”

  “皇上,臣请命去大同。请皇上成全。”

  “辽东和大同没什么两样。”

  “皇上,臣知道朝廷在宣府和大同有大的军事动作。臣愿为先锋,请皇上让臣去阵前效命。”

  宣府和大同,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安排。

  调动武将,调动军队物资,调动粮食。虽然朱厚熜做了很多其他动作,来掩盖朝廷下一步的战略。但一些军队高级将领,还是从这些调动当中嗅到了一些东西。

  现在和朱厚熜说话的孙堪,就已经是判断了朝廷的动作。

  朱厚熜让孙堪去辽东,担任辽东副总兵官。可是孙堪亲自找到了朱厚熜,表示他想要去大同,想要参加战争。

  “伯子(孙堪),你说说一支军队战无不胜,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厚熜态度很好。

  因为孙堪是忠烈后代。孙堪的父亲孙燧,在明武宗时代做到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他巡抚江西的时候,给朝廷几次密奏,表示朱宸濠要叛乱。可是朝廷一直没有回复。

  应该说明武宗时期,很多官员都看出了朱宸濠野心勃勃,有不臣之心。但明武宗对于这些弹劾,都是置之不理。孙燧的弹劾也是一样的结果,明武宗并不搭理。

  不过虽然没有朝廷的命令,但孙燧一直在打击朱宸濠豢养的潘阳湖江匪。

  这让朱宸濠对于孙燧是咬牙切齿。

  甚至派人刺杀过孙燧。孙燧也感受到自己这边不安全,因此让家人回到老家,不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留在南昌。后来朱宸濠叛乱,扣下了孙燧。要求他附逆,孙燧没有同意,被朱宸濠杀害。朱厚熜登基之后,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而孙堪就是继承锦衣卫千户的孙燧长子。

  孙家是诗书传家的读书人家族,孙堪本人也是读书人。要不是家里出现变故,他也会跟他父亲一样,考科举做文官。但因为孙燧,所以继承了锦衣卫千户之职。还好孙堪虽然是读书人,但从小跟人习武,臂力过人,善骑射。

  继承锦衣卫千户之职后,孙堪加入了镇远侯打造的火器部队当中。负责镇远侯部队的后勤和军纪,得到了镇远侯顾仕隆的器重。

  顾仕隆非常欣赏孙堪。

  因为顾仕隆手底下好不容易有一个读书人出身的军官,因此对孙堪很好。顾仕隆一边打造火器部队,一边整理火器部队的各项问题,以及火器部队的训练和战法等等。这些资料的整理,都是出自孙堪之手。

  因为孙堪表现很好,因此被提拔为指挥同知。

  后来顾仕隆带兵去贵州,孙堪没有跟着顾仕隆一起南下,因为他要参加武举,而且同时参与了京营整顿当中。因为有协助顾仕隆打造火器部队的经历,所以在京营火器部队建设当中颇有贡献,提拔为都督佥事。

  当然升官速度这么快,除了他本人能力出色,还有就是他忠烈之后的出身。

  嘉靖五年的武会试当中,朱厚熜亲自点名为武状元。

  当然不是说孙堪真的能力很出色,可以成为武状元。孙堪笔试成绩是相当好,因为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基础相当好。且熟读兵书,还接连参与了顾仕隆打造的火器部队和整顿京营当中,因此笔试成绩是真的不错。

  但武试毕竟是比不得年轻人。

  孙堪今年都已经四十五岁,哪能和那些二十来岁的人相比。

  但谁让孙堪出身不同。

  所以点了武状元。当然虽然有照顾,但也是因为朱厚熜欣赏孙堪。孙堪家学渊源,也算是才华横溢。加上孙燧此人并不轻视武人,他本人就熟读兵书,带兵打过仗。所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是文武全才的发展,孙堪从小也练就了一身的武艺。

  对于兵事很是熟悉。

  这些因素加起来,朱厚熜对于孙堪还是很好。

  拿到了武状元之后,朱厚熜点孙堪进入军事参议司,让他学会从高处看问题。一年过去,朱厚熜决定,让孙堪去辽东担任副总兵官。

  没想到孙堪却不愿去辽东。

  孙堪听到朱厚熜的问题,想都没想道:“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