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264章 陈九畴回京
  “大老爷,你尝尝这个,这是用玉米做的饼。”

  “玉米饼?”

  “是。”

  陕西。

  本来脸色就比较黝黑的陈九畴,这两年当中皮肤更黑了。

  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民。

  穿着灰布色的短打,其实就是农民干活的时候穿的衣服。加上脸黑黑的,就像是乡下干活的老农,你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两榜进士出身的,曾经的一方总督。

  陈九畴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和这里的老农说话。

  没有任何的架子。

  陈九畴现在是巡按御史,负责在陕西推广玉米种植。陈九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打仗的时候喜欢亲自带兵打仗,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

  在陕西推广玉米也是。

  陕西有关中平原,这里好的耕地不少。但这些好的耕地,主要是种植小麦,陈九畴不会推广玉米的。当然陈九畴想要推广玉米,当地官府和百姓也不可能同意。毕竟关中平原是陕西最大的小麦产地,你要是不让种小麦,陕西百姓岂能同意。所以陈九畴推广玉米种植,主要在那些干旱少雨的地方。

  当然只要是农作物,都是离不开水资源。

  玉米也是如此。

  但玉米的好处就是,除了产量比较高之外,更重要的是比其他农作物耐旱。同样的干旱情况,小麦之类的一亩地只能收获几十斤,但种植玉米就能够收获二百多斤。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之下,玉米的产量是小麦的四五倍。

  这就是玉米的优势。

  陈九畴不懂玉米。要不是皇帝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他都没见过玉米。但这两年在山西干旱地区推广玉米,让陈九畴看到了玉米的优越性能,看到了玉米的广阔前景。更明白了皇帝为什么如此重视玉米种植,专门让自己负责推广玉米。

  山西、甘肃一带,有大量的耕地,非常适合种植玉米。

  耕地条件稍微好一些,有一定的水资源支持,玉米的产量就会更高。一亩地轻松可以达到三百斤左右,甚至精心照料的话可以达到四百斤。这个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简直是救命的。

  看到如此好的效果之后,陈九畴就更加积极。

  不过两年多的时间,陈九畴在陕西推广玉米种植,有了四百多万亩,产量超过了一千万石。

  可以说硕果累累。

  陕西,现在的陕西包括后世的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还包括一部分的青海地区,因此面积是很庞大的,也是大明朝最重要的西北重省。本来陕西的耕地面积也很多,但随着大明朝放弃不少土地,包括放弃河套地区。然后面对草原部落采取防御措施,还改变了以前盐政的‘开中法’,都让陕西的耕地面积急速减少。

  河套这些优良土地没了,废除了“开中法”之后商田也没了。卫所制度崩溃,屯田制度同样崩溃,人口大量迁移其他省份,都造成了陕西耕地面积的减少。

  早年陕西耕地面积多的时候,甚至达到过六千万亩以上。但现在陕西耕地面积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万亩,人口也不怎么增长。说起来新中国的时候,陕西、甘肃、宁夏几个省份耕地面积最高的时候一度达到过两亿亩左右的耕地。就算后来推行退耕还林,这个地区的耕地面积也有一亿三四千万亩。可以看出西北几个省份的耕地不是很肥沃,但耕地面积是不少的。

  陈九畴在陕西多年,从陕西巡抚开始,后来担任陕西总督,对于陕西还是很熟悉。所以陈九畴一边推广玉米种植,一边还支持当地百姓重新开荒。或者说把撂荒的土地,重新捡起来开始耕作。

  继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按照陈九畴的计划,明年陕西玉米种植面积可以翻一番,达到八百万亩左右。这样陕西每年的玉米产量就能够达到两千万石左右。

  这样的产量,完全可以保障前线军队的粮食。

  朝廷这边面对一个小小的土鲁番,为什么采取安抚的手段。就是因为陕西这边太远,后勤压力太大。要是陕西这边的军队可以自己解决粮食问题,那么面对土鲁番这样的小部落,完全不需要采取安抚手段。以后还可以跟汉唐时期一样经营西域。

  其实种植玉米容易。

  甚至可以强制性的让农民种玉米。

  但这样后遗症太多。

  因此陈九畴在陕西推广玉米,却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是让百姓看到玉米的高产量,看到种植玉米的好处。然后和地方官府商量,允许百姓用玉米交税。虽然用玉米交税相比起小麦需要交的更多,小麦如果交税一年交十斤,那么玉米交税就要交十五斤到二十斤。但双方产量不一样,结果算起来玉米交税,还是非常合算的。这样可以激发农民自己种玉米。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积极的发展玉米的各种吃法,好让百姓接受玉米。只有百姓认可玉米,才能够真正让他们愿意种植玉米。有了官府的支持,陕西这边的确是发明了好多种玉米吃法。

  现在陈九畴吃的玉米饼,就是其中一个。

  “还不错。”

  陈九畴嚼了嚼,很意外的道:“还有甜味,放了糖?”

  “没有,玉米本身就有的味道,一种淡淡的香味。”

  “挺好吃,不比面粉做的饼差。”

  “是。而且还能吃饱。”

  陈九畴点点头。

  自己在陕西推广玉米,就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现在吃着玉米饼,陈九畴很是高兴。像玉米饼能够吃饱,那就是最好的粮食替代品。

  “这个不错,赏。”

  “谢大老爷。”

  “还有告诉他们,让他们继续开发各种吃食。做好了,都有赏。”

  “是。”

  玉米的确产量高。

  但如何让百姓接受玉米,在他们的餐桌上可以摆上玉米,这是最大的问题。这两年来,陈九畴在陕西开发了很多玉米吃法。整体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

  陕西百姓慢慢的接受玉米这样的新生事物。

  “踏踏踏——”

  就在陈九畴和这些人谈话的时候,传来了马蹄声。

  陈九畴皱眉。

  陈九畴是战场上亲自冲锋陷阵的文人,对于骑兵很熟悉。只是简单听马蹄声,就能够知道不少东西。自己现在考察陕西各地的玉米产量情况,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有马。

  更不用说这种奔跑有力气的马。

  这种马在军队当中,都是属于非常好的战马。

  很快看到了一个人,此人迅速骑马来到了陈九畴前面。下马对陈九畴敬军礼道:“大帅。”

  “找我的?”

  陈九畴是文人。

  但喜欢骑马打仗,所以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时候,喜欢下面的人叫自己大帅。没想到两年过去了,他们还记得这个。不过陈九畴疑惑,自己现在只是一个正七品巡按御史。

  虽然以陈九畴在陕西的资历、地位,没有人敢为难陈九畴。

  但陈九畴已经很久没有和陕西这边的军队接触过。毕竟他要避嫌,而且也要给陕西新任的三边总督李铎面子。没想到竟然有人过来找自己。

  “大帅,吏部公文来到了陕西巡抚衙门。巡抚请您立即回去。”

  “吏部公文?给我的?”

  “是。”

  “你等等我。”

  陈九畴不知道这个时候吏部来了给自己的公文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是吏部的公文,自己当然要尽快回去。陈九畴不是普通文人,因此换了衣服之后,直接骑马奔向了西安。

  “下官拜见翟中丞。”

  “明公折煞我了。”

  看到陈九畴要弯腰拜见自己,陕西巡抚翟鹏大惊失色。

  上前扶住了陈九畴,不让陈九畴给自己见礼。

  翟鹏是陈九畴的老部下,陈九畴担任陕西巡抚的时候,翟鹏就在陕西当官。后来陈九畴担任陕西总督,翟鹏是陕西按察使。两个人当初配合很是默契。

  陈九畴很欣赏翟鹏。

  特别是陈九畴整顿边疆军务的时候,翟鹏一直是支持陈九畴的。卫所制度为什么崩溃,就是因为卫所大佬,把那些卫所军户当成是自家的奴仆。对他们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些军户实在是受不了,就逃离卫所,造成卫所军户大量空缺。

  陈九畴整顿陕西卫所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重要的军事隘口本来是需要精兵强将镇守。但结果是这边全都是老弱残兵,强壮的青壮年都被卫所大佬拉过去,给自己干活。要么是给自家种地,要么是去帮自己拉货。

  这怎么可以。

  一旦发生战争,靠着那些老弱残兵如何守得住。因此他立马开始整顿这些事情。

  陈九畴整顿这个的时候,翟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翟鹏有能力,陈九畴就提拔翟鹏。如果不是发生了“谎报战功”的事情,陈九畴离开陕西的时候,给朝廷推荐的就是翟鹏了。

  现在陈九畴虽然落难,只是一个小小的正七品巡按御史,但翟鹏对于陈九畴的敬佩依旧。哪里敢接受陈九畴的礼。

  “明公,吏部公文到了,要明公安排好这里的事情。二十天之内必须要赶到京城,皇上要见明公。”

  “皇上要见我?”

  “是。”

  陈九畴皱眉。

  不明白突然之间皇帝怎么要见自己。

  不过这是好事情。

  毕竟皇帝那么忙,不可能有时间见自己一个小小的正七品巡按御史。就算是想要知道自己在陕西推广玉米种植情况,也完全不用亲自见自己。可以通过其他部门了解。但现在要接见自己,肯定是当初“谎报战功”的事情过去了,皇帝准备重新启用自己。

  “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明公,发生大事情了。虽然我们这里传递消息还是比较慢,但我这边已经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消息。朝廷在宣府和大同打了大胜仗,打死了几万蒙古骑兵。”

  “打死几万蒙古骑兵?”

  “是这么说的。具体如何,朝廷还没有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消息,准确的消息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大胜仗。”

  陈九畴颇为惊讶。

  朝廷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难道皇上找自己是因为这个事情。可是也不对啊,都已经打完了,总不可能让自己去摘果实。

  “明公,你快点动身。二十天之内要赶到京城,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西安到京城两千多里地,想要二十天之内赶到,每天最少要走一百里以上。因为不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中间不能有任何的休息。

  “好。”

  陈九畴点头。

  一天一百多里,必须每天都要换一次马才可以。要是有些驿站无法提供那么多马,就需要跟其他人换马。这都是事情,谁也不能保证中间不会有事情。

  皇帝给陈九畴的时间还是短了一些。

  但没有办法,这是皇帝的命令。因此陈九畴站起来,道:“扶九(翟鹏),在别人接替我工作之前,我只能是把事情先交给你们巡抚衙门。”

  “明公,你放心。我一定会派人盯着。你把事情移交给我,我找人专门负责此事。”

  “谢谢了。”